易经讲解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的讲解

最后更新 :2022.12.07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易经讲解文殊菩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易经讲解文殊菩萨以及易经讲解文殊菩萨视频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易经和佛教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易经是中国上古时期文明的缩影,佛教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同的是,佛教内容有着更好的传承,那么在 易经入门 中易经和佛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还想要了解》》 易经和道德经的关系由来

一、易经是广义的

易经包括天文、历法、星占、星命、河洛、八卦、连山、归藏、周易、五行、干支、奇门、太乙、玄空、六壬、堪舆、中医、相法等诸多法门,太虚认为周易是世间法之极至者,“周易者,孔宗之出世法也。”周易者,文王以64卦演人事也,八卦者,伏羲宗万物之原也,与佛家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应。四象,金刚经四相也。太极阴阳,一念无明生对待也。故易经阐述的是宇宙人生的起源、生长、发展、变化、消亡的发展规律,并用数学方式做出准确的推算,此即“世间解”也。世间解,乃佛十号之一。世间人不能完全解世间,唯有佛能为之。所以易经是佛法。

二、源于古印度的佛法为什么会在中国兴盛

易经为群经之首,《周易》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论断,因为易经彻底明了万物之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实际就是觉。“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宗密语)

易经属人天声闻缘觉乘佛法,正因为中国有易经的基础,源于古印度的佛法才会在中国兴盛起来,而印度佛法几近于消失。易经实为文殊菩萨所传,伏羲、黄帝、文王、孔子皆文殊化身也。

三、印证佛法的方法:三法印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易经阐述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无尽,变化无穷此乃无常;念念迁灭、无有主宰、皆有阴阳此为无我。太极乃是生灭法,无极则为不生不灭法,无极而太极,此是一而不是二也,故合涅盘寂静。

四、佛法不一定须由佛说

佛法的法性,本来如此,永远公开,不是由佛出世而重新创造。佛法是宇宙人生的原理,证此原理者,便能解脱。若能将其所证的宇宙人生原理说圆满,即是佛法。

若其所证的程度与释尊相同,此人便是佛。因此,凡是真修实学而有了心得的佛子,均可将自己的心得,提出向大众报告,即是讲佛法。佛在佛经中宣称,佛法系由五种人所说:佛陀、佛门弟子、天仙、变化的人。

佛陀常劝弟子们代佛说法。佛也曾说;已说之法如爪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土。这是说明了佛陀不是思想的专断者,思想乃为众生的公器,岂能搞“一言堂”,只许自己发明而不准他人创造?

谁能帮我讲解一下‘文殊菩萨’的来历?

概述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ju 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可爱,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文殊菩萨在道教中称文殊广法天尊。 文殊简介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愚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生平事迹 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见《文殊般涅盘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央掘魔罗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而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王众”,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般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辟支佛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命名他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现如来”。’

《观佛三昧海经》说:当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萨接着又告诉大众说:‘在过去宝威德如来时,一位有德长者的儿子,名叫“戒护”,仍在母胎的时候,就受了三归依。到了八岁时,父母礼请世尊到长者家接受供养。那时童子见到佛陀,安祥的威仪、平稳缓慢的步伐,在佛的每一步脚下生出莲华,而且身相具有广大光明。见了以后非常欢喜,向佛恭敬礼拜,礼拜之后仔细地看着世尊,眼光不曾暂时离开。一见到佛之后,即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从这次见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诸佛。如是众多的世尊们都开示这个观佛三昧,后来又遇到百万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个名字,号为“栴檀海”。当时童子都亲自奉事供养诸佛,中间毫无遗漏空缺,既礼拜供养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观看佛的相好。由于观看佛陀身相的这种殊胜功德之因缘业力故,再一次又能亲近百万阿僧祇劫诸佛。从此以后,就获得了百万亿的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的旋陀罗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罗尼后,诸佛即现前为他说无相法,刹那之间就获得首楞严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归依,礼拜一次佛陀的缘故,又因为仔细观察如来的相好,心无疲厌懈怠。只是由于这个短暂的因缘,就能够遇到无数诸佛,更何况是一向专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观察如来色身的种种相好呢?当时的童子,难道是别人吗?那就是我文殊师利啊!’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之后,释迦世尊告诉阿难:‘你应当受持记忆文殊师利所说的话,普遍地告知一切大众,以及未来后世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够礼拜、能够念佛、能够观佛者,应当知道此人,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功德平等,没有差异。’

与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末后的偈颂大略相同,《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辅佐毗卢遮那佛的两位大圣,此二大菩萨所陈述的行愿,以及他们说法度众生的内容,无不是以念佛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世间有一些执著华严而却轻视净土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文献记载 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永嘉人,在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华严寺挂单。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顶经过,飞向东北。次日,又有白光两道,自东北来。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无著心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窟,礼拜后,便于石上静坐参禅。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答:‘山外求粮,用在台山。’并问无著:‘仁者何来,到此何事?’无著答:‘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童子应声开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绳,牵牛入寺。

寺中琉璃为地,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上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住众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问无著:‘初出家时,所求者何?’无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伽蓝何名? ’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般若寺。’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赐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唯见山林土石,无著凄然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

法照禅师,亦于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挂单。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额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惊讶,何以钵中有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亭台楼阁,巍峨庄严,金沙布地,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五台山,谓其所见,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

大历四年,衡州湖东寺,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下午,照师于寺内高楼,遥见祥云,云中出现楼阁,阁中梵僧执锡行道,身高丈余。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高座于中,直至酉时始渐隐去。当晚照师在道场外,见一老人,对他说:‘你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见大圣,为何不去?’照答:‘路遥难达。’老人言:‘但决定去,便无困难。’自此,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师从南岳结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见佛光寺有数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见一如钵中所现景象。当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飞下,射法照禅师身。询问寺僧,谓是︰‘大圣不思议光,常照有缘人。’照师依先来方面,向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见照师来,即欢喜问询引入寺内,向北走数里,到一寺前,额题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一百二十进院。院内皆有宝塔,殿阁庄严,黄金为地,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法照顶礼二大士,请问:‘末代凡夫,去圣遥远,未悉该修何法门?’文殊菩萨答:‘诸修行门中,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最为径要。忆我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门,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为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法照又问:‘当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弥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后世众生,有称其名号者,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土,速证菩提,永不退转。’跟着二位大士,各舒金手,为法照摸顶授记。文殊菩萨又言:‘汝可到别院去巡礼。’法照到七宝果园,见园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瞬间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华严院念佛道场,绝食期生净土。到第七日初夜时分,见一梵僧对他说:‘汝见台山境界,为何不说?’言讫不见。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时,又见梵僧来说:‘你所见五台山圣境,为何不向人宣说?普令大众发菩提心?’照师说:‘我实无心,说出恐生疑谤,不获利益及遭罪业。’梵僧道:‘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况你所见?不过要使众生见闻此者,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照师因忆前所见,录之于册,传示他人。

请问易经是文殊菩萨所传吗?

易经和周文王没有关系,是晚唐后经后人完善过不止一次版本。

河图也和伏羲没有关系。

稍有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道藏典籍的署名和年代大都靠不住。写书人为了自己的著作能够广为流传,往往署上古人的名字,这似乎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汉代的书,动不动托之于孔子、皇帝。唐宋的书,动不动托之于皇帝、太上。明清的书,大都托之于东方朔、诸葛亮、刘伯温等。这是常见的文化现象,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文殊六字咒语对应六位数演变的三十六挂,就是易学的三十六挂。

现在易学教材里通用的《河图》《先天太极图》,一般注明源于上古,自伏羲观黄河有龙马化河图,据此画八卦、先天太极图。但从考证来看,当时的“河洛”之辞并不单指黄河、洛河,而是分别指上古活动于黄河流域的有河氏,和活动于洛河流域的有洛氏。“河出图,洛出书”,是指上古方国有河氏、有洛氏进献给伏羲氏的两幅分别刻有象征开天、辟地图案的玉器。当时的“河图洛书”相当抽象,难以意会,并不是现在直观明了的方形黑白棋子版本。从现代人类可考证的结果来看,河图并非由伏羲创造,它比伏羲的年代更久远。国内有一定禅力的高僧和国外通灵都认为地球上的河图洛书于人类文明的一次次末日循环中,早已在各个文明中失传无数次,又重新被发现无数次,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种族。回到现在人类可考证的内容,虽然六千五百年前左右的一些陶器发现有勉强类似太极原理的对称图腾,比如“∞” 或“双向螺旋”。但未见如今普及版本的太极图、先天图。河图在五千年前基本失传。夏朝后至五代十国前都不见河图、太极图、先天图的踪影。到了宋明,也就是儒释道大合流的潮流后,河图、太极图、先天图才开始频繁出现于各类易学书籍中,至此一直广泛流传至今。其实,如今所谓的河图、太极图、先天图,全部源于曹洞山的陈抟道祖。陈抟何许人也,生当五代、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士、隐士,经历了七个朝代的兴亡,寿量一百一十八岁。宋太宗数次请他出山为官,都被他婉言谢绝。北宋初年,陈抟自称发现上古奇书《河图洛书》,在学术界引发一片哗然。是陈抟传下诸多种易图,开创出宋明以后的易学图书学派。至此,对《河图洛书》的真伪争论达一千多年之久。有人认为,是陈抟根据周文王编写的《易经》创造了河图、太极图、先天图。但从考证来看,是先有太极图,而后有“太极”一词。《周易》成书更晚于太极图,我们眼中的《周易》与周文王并无直接关系,是经后人完善过不止一次的版本。还有人认为,是陈抟根据《道德经》创造了河图、太极图、先天图。这种说法纯属猜测。实际上,若不是千百年前道教的人忽略不计陈抟道祖为曹洞山的隐士的事实,掩盖了陈抟道祖是麻衣老僧的弟子的事实,这个问题本身很简单。陈抟所在的曹山、洞山,实际上就是唐朝佛教曹宗、洞宗的传承地。佛教的《须弥图“卍”》即是《河图》骨架。世是时间,界是空间。空间是“十”,空间加时间成一世界“卍”。结合须弥中轴旋转的日月(代表阴阳)更替原理,再根据十进制字符计数作为桥梁,通过纳甲原理,借八卦与天干地支,分配成《黑白棋子河图》,就是现在普遍运用的河图版本。佛教的《须弥山》结构,实际上就是立体版的《先天八卦图》。

从纵向看,须弥山顶是天,须弥山下是地,须弥山腰为日月,分别构成先天八卦的乾、坤、离、坎。居中的须弥山即是太极图的中轴。围绕须弥中轴旋(卍)转的日月即是太极图的阴阳鱼眼。须弥山外的山、海、空气层,即是先天八卦的艮、兑、巽(震)。须弥山的地下分别为金轮、水轮、风轮、虚空,即是五行的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生成次序以及地(金)、水、风、火的层次结构。从俯视看,须弥山中心向外,依次有八山八海、四大洲八小洲、山海更迭,分别构成八卦成物、四象十二地支、以及阴阳更替的原理。

从天相看,佛教、婆罗门教的九山八海就是道教的九天八海。山代表意识形态,海代表宇宙空间。欲界是念头,色界是明分,无色界连明分都挂不住。他化自在天第六意识受用的欲界三十六天,就是道教的三十六天。文殊六字咒语对应六位数演变的三十六挂就是易学的三十六挂。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