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易经里的大象 道德经 大象

最后更新 :2022.12.2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道德经和易经里的大象,以及道德经和易经里的大象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哲学、思想 古汉语 中的 “ 大象 ” 是 什么意思??

1.《易》传之一。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卦辞。《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 孔颖达 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2.大道,常理。《老子》:“执大象,天下往。” 河上公 注:“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昔 高祖 宣皇帝 ,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於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3.犹天象。旧指日月星辰运行等天文现象,有时亦指气象现象。 晋 陆机 《应嘉赋》:“寄冲气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罗。” 晋 陶潜 《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观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於玑衡。”4.动物名。即象。《後汉书·和帝纪》:“﹝ 永元 ﹞六年正月, 永昌 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

“大象无形”这句话出自哪里?

《老子 第四十一章》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但是才智出众,不显露出来。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百度百科上有,我就不一一说了

老子《道德经》上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啥意思?具体解释。

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明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所谓的大音和大象,与道并列,是以器象来表征、喻示大道。

希:同无

整句是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翻译过来就是

最最洁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的代表著作。《道德经》有时也被称作《老子》或《五千言》,是老子阐释自己的道家哲学思想时写的。《道德经》表达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且闪烁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辉,为我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角度。《道德经》中有一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上下文其实在《道德经》中是这样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就这两句话而言,意思是说,越好的音乐,它发出的音调就越稀,能听懂的人也就越少;越好的形象,也就往往是无形可寻的。这就像《道德经》开头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因为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生于“一”,而由“一”生出“二”,然后“二”生出“三”,最后“三”生万物。那么,越好越大的东西,无论是音乐还是形象,必然是越接近自然的,越返璞归真的,也就是越接近老子所说的那个原初的“一”的。那么,既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大”的音,发出的声音反而稀,而越“大”的形象,为什么反而是无形的,因为它们更接近自然与原初。

同样地,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后面,便是那句“道隐无名”了。这便是老子要通过音乐与形象由浅入深,用具体一点的例子来说明“道”。最好的,最自然的“道”,也就是“无名”的,不可言说的。这正像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里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所以,《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说,越好的音乐反而音调越稀,越好的形象反而是难以看到的,因为它们更接近道家所说的“一”,更接近原初。这样从侧面具体说明了老子“道隐无名”的观点。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道德经和易经里的大象和道德经和易经里的大象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