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解诸经之源 易经是诸经之首

最后更新 :2023.01.01

大家好,关于易经讲解诸经之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易经经的经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到底有什么奥妙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其中汲取营养,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易道广大,洁静精微。其中不乏教育人修身处事的至理名言,这些修身的金科玉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1、潜龙勿用

出自《易经》乾卦。潜龙就是潜在水底的龙。这是要告诉你,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要注重积蓄力量,韬光养晦,不要随便做出什么大动作。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的隐士,潜龙是有德行的隐士,“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人间的繁华不能搅扰他安静的心;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也不会觉得难过烦闷。

2、亢龙有悔

出自《易经》乾卦。飞的过高的龙会有悔恨。我们常说,物极必反,日中而昃。做事情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转变,好事就会开始慢慢变坏。亢,就是穷高,只知道往高处飞,知进不知退。这样做一定会有悔恨。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经》乾卦文言。健是刚健的意思,天刚健,所以阴阳交合,万物生长,四季变化相推。君子看到这种情况,就要效法天,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4、地德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经》坤卦文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人要能承受自己能力以内,要自己权衡。一个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不断进取,宽厚待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敬佩与支持,进而取得巨大成功。

5、君子以成德为行

出自《易经》乾卦文言。什么叫“以成德为行”?就是说把成就自身德性、品德作为行动的一个目的。我们现在都说,生活就是修行。在古人那里,也确实是这样,“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行、修道、自我提升,这些都不需要刻意为之,都在个人的生活中。

6、无平不陂 无往不复 艰贞无咎

陂是坡地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平地和山坡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去就会有来。艰、贞是两个词,艰是说外在环境的艰苦、穷困;贞是君子内在对贞正的坚守。君子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和品行的贞正,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君子和小人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7、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指以谦卑自守。语出《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就是养,引申为自守。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也。谦卦是6 4卦当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

8、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周易》第三十二卦是“恒卦”,其卦辞大意是,这一卦象征恒久,亨通,没有过错,利于守持正道,利于前行。后来,《易传》对这一卦解释说,天地运行规律就是恒久不停的,日月顺行天道而能永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而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永久保持美德而能教化社会;观察这些恒久的现象,天地之间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9、君子以同而异

君子应该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别和不同。

10、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这句话出自《易经》第四十二卦:益卦。这两句话和《论语》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有些类似。“迁”就是改变的意思。

11、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语出自《易经》的第四十六卦升卦。《升》卦谈的是上升之卦,亦犹其爻辞所说的“升阶”之义。君子也应当效法这一精神,谨慎自己的德性,不断进修,由小处著手,累积成高大的德行或者功业。

12、君子以果行育德

这句话出自《易经》蒙卦。一般都将“果行”理解为果断的行动,其实这有些说不通。果断和武断区别有多少?什么果断的行为可以培育道德?果是植物结出的果实,放在人身上,就是指行动要有结果,也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行动、做事,不要空谈,不要没有结果就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培养人的德。

13、日新之谓盛德

这句话本来是讲阴阳变化的,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世界时时都在变化,万事万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大学》里面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是说君子修身,应当效法阴阳变化日新,不断提升自己,改掉过错。

14、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语出《易·系辞下》尺蠖(huò):虫名,体细长,爬行时一屈一伸。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蛰: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伸展向前;蛇类冬眠潜伏,是为了保全身体。比喻人暂时忍辱求全,是为了日后有更大的发展,泛指循环往复是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

15、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出自《周易·系辞下》。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器”可以指学问、能力,就是所谓的“藏器于身”。深藏不露,还不要表示出来。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无器。但是,有“器”还要看时机。历史上,很多人物有能力,有才,但是生不逢时,没有好的时机,所以也就埋没了。你有了本事,机会未到,命运未到,也是没有用的。虽然时机和机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却可以时刻警惕,做到时机来的时候,一下抓住,这就很厉害了。

16、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高傲。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非常难,一般人都是:上交谄,下交渎。

17、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几就是苗头,兆头;作就是行动,有所作为。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易经》这本书把变化讲得非常透彻。事物的变化总是从微小的地方开始。君子修身做事,一定要善于发现这些变化的苗头,及时采取措施,机会稍纵即逝,不要一天一天地拖着。

18、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出自《周易·系辞下》。君子自身安定了,才能有所行动;推己及人以后,再有所言语;和别人有了交情以后,才会有所求。这三句话后面还有句: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可见《周易·系辞传》认为这三个方面度做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19、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古人论易,有三易说,变易、简易、不易。《易传》也说,神无方而易无体。意思就是万物的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律。这里推究道人事上、修身做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变”字

20、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大意是: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道家养生家以性命指人的生命。而内丹学又予性命以独特解释。即性指人心的本性,又有元性、真性、元神、真心、本来一灵等别名;命指物质形体方面的气、元气。宋元以来的内丹书中,性命实际上是元神元气的代称。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元明以来的内丹家还取理学之说,谓性即是理。《玄宗真指万法同归》:“性在天地间谓理。”

易经讲的是什么?

;     01

      《易经》主要思想讲的是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就是说《易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载体。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易经》可以看作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

      《易经》本身有三个层面在演绎。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所认识的“变”的部份,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种认识论,只是《易经》的一个过程,不是《易经》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看《易经》都是从变的角度去看,实际上《易经》的本怀到底给我们解释了一种什么状态?到底《易经》要带领我们去到一个什么去处?这就是《易经》的“学”和“用”的一个关联。

      《易经》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什么是《易经》?《易经》讲的是什么?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不少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

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易经》的三大核心思想是什么?

《周易》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贵中和,中和的实质性的内涵,可以归结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续发展的内在的生机活力,总体上是从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来。

照《周易》看来,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

扩展资料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易经讲解诸经之源和易经经的经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