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林伯渠的外貌性格特点的词条

最后更新 :2023.01.18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林伯渠的外貌性格特点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林伯渠的外貌性格特点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红星照耀中国林伯渠人物形象是什么?

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白发苍苍、神态庄严,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林伯渠深知“智识愈多,愈觉学问不足”,所以他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学习研究各领域知识。在留学期间,他攻读经济学和法学,不仅对财政学和统计学等广泛研究,而且对民法、刑法、国际公法和行政法等也很感兴趣。

林伯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童年时的林伯渠在入学前就已能够熟背《三字经》《百家姓》等。10岁时林伯渠被送到邻近的家馆寄读,不到两年就已学完了四书五经。而后他跟在父亲身边,学习父亲亲自选编的《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励志曲选》,并受到父亲的严加管教。

16岁的林伯渠考入西路师范,学习十分用功,两年后以之一名的优异成绩争取到了之一批官费留学的资格,之一次远赴日本留学。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林伯渠积极投身国内的革命活动,并于1913年再次前往日本,进入东京中央大学学习。

请给我林伯渠的简介!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 *** 。

他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 *** 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 *** 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之一、二届副委员长。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1960年林伯渠先生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013年4月2日林伯渠同志骨灰回归故里。

扩展资料:

林伯渠是中国 *** 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楷模。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林伯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得到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仰和爱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伯渠

林伯渠长相特征还有性格?

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病逝,他是中国 *** 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楷模。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林伯渠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以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经受了历史的严峻考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任陕甘宁边区 *** 主席的林伯渠

开荒种地:施肥锄草自动手

1937年到1948年,林伯渠一直担任陕甘宁边区 *** 主席。他十分注意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用了极大的精力去抓生产。

1942年底和1943年初,陕甘宁边区军民在 *** 中央的号召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林伯渠积极动员军民投身大生产运动,鼓励大家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更大的成绩,并且强调领导要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努力干。

此外,他还深入基层,到边区的志丹、安塞等县农村进行实际调查,广泛倾听了群众的意见,了解农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根据掌握的材料和情况,他写了《农村十日》一文,号召边区军民向好的劳动者看齐,争当生产斗争中的英雄。

林伯渠不仅领导边区生产,更以实际行动成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带头人之一。虽然工作繁忙,他还是挤出时间,在延安南川开了一片荒地,每天工作后,他总是扛着农具前往他开垦的土地,在那里种上谷物和蔬菜,并持续锄草、施肥、浇水,做到精细管理。有个农民见林伯渠经常在大清早提着箩筐拣粪,非常感动,就领着儿子挑了两担粪倒在林老的粪堆上。林伯渠见到后表示感谢,但拒绝了农民父子的好意。

投豆选举,翻拍自延安革命纪念馆

1944年,林伯渠还亲自拟定了个人生产节约计划,主要内容是:一、从农业生产上,完成细粮二石交粮食局(用变工合作 *** );二、收集废纸交建设厅;三、自1944年1月25日起戒绝吸外来纸烟;四、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被褥、手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供给。林伯渠还特意写了一首自题生产节约的诗:

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

淡巴菰一亩公粮交,糖萝卜二分私费赡。

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

发动男耕和女织,广辟草莱增良田。

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

由于林伯渠坚持的精耕细作,管理有方,他那块地里的作物长势喜人,连年获得好收成,南瓜重达40斤,并完成了个人生产任务。1944年,林伯渠去西安、重庆开展工作,前后约半年多时间,影响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他就开始道歉。这件事使他身边的同志深受教育,至今还广为传颂。

不搞特殊:三角凳支木板床

长征开始时,林伯渠已是50多岁的老人了,为照顾他的身体,组织上给他分配了一匹马。但他的马不是用来骑的,而是用来驮背包和文件的。

长途行军,没有充足的供给,林伯渠的面容越来越消瘦,两颊颧骨明显突出,大家担心林伯渠的身体,就再三劝他骑马,林伯渠则风趣地说:“大家都是用两条腿走,我已经多了一条腿(指拐杖),为什么还要用四条腿呢?”

林伯渠为战友照明的小马灯

就这样,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林伯渠以他的半百之年,坚持用自己的双腿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了茫茫无际的大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到了延安,有了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林伯渠仍保持着 *** 人艰苦奋斗的本色。身为陕甘宁边区 *** 主席的林伯渠,住的是两口最普通的土窑洞。有关方面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曾经专门为他砌了三孔石窑洞,但他坚决不肯住。

延安的冬天相当寒冷,一般每天要一早一晚各烧一盆火取暖,像林伯渠这样年事已高的党的高级干部,多取一点暖本来也是应该的,但林伯渠坚决不搞特殊。他睡的床,是用两个三角凳支起来的最简陋的木板床。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盖一床白粗布打补丁的棉被,枕一个包着衣服的包袱当枕头。他穿的衣服经常都是补过的。一件带补丁的大棉袄,腰间扎一根草绳,是林伯渠在延安的冬天最常见的装束。

延安整风运动时,年近60的林伯渠,坚持和大家一样,下基层开展调研,在率考察团赴甘泉、富县考察过程中,林伯渠始终坚持不事先通知,不搞特殊,与随行人员同吃同住。

同志们见他年纪大,每天手持拐杖走家串户很辛苦,就悄悄做些大米饭给他吃,林伯渠发现后坚决不同意,仍坚持和大家一样吃小米。有时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吃饭,同志们借机多做几个菜,想给他补补身子,也受到了他的批评和婉言拒绝。他说:“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大家都要时刻想到在敌后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我们有小米饭吃就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搞那么多菜呢!”

中央人民 *** 委员会之一次会议签到簿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仍坚持他克己奉公、不搞特殊的生活作风。他的家住在 *** 怀仁堂后面,因房子年久失修,不但墙坯掉了,还透风漏雨。管理局的同志多次建议要对房子进行修理,但林伯渠坚决不同意,并说:“我们的住房比农民住的不知好多少倍,房子只要能住就行了。”

结果此事一拖就是十年,最后,因房梁再不加固就有可能发生危险,他才同意修理,但又一再强调修理费用不能过高。管理局的同志只能根据他的要求,对房子作了最简单的维修。

林伯渠的人物评价

林伯渠是中国 *** 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楷模。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醒目地写到:一、遵守 *** 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地进行监督。四、加强马列思想教育。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林伯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得到了中国 *** 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仰和爱戴。

*** 中央总书记 *** 致悼词说:“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3月28日, *** 、朱德及党中央、西北局、边区 *** 负责人亲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在这里向一位“自辛亥以来……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的“革命老战士”的六十寿辰表达了最真诚的祝贺。这位老战士,就是正逢虚龄六十,时任陕甘宁边区 *** 主席的林伯渠。

用四字词语概括林伯渠的性格特征 急!!

延安五老、思想开明、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坚守立场、全心全意、无限忠诚、立场坚定、敢于斗争、联系群众、艰苦朴素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