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阴位与阳位是什么意思 易经里的阴位阳位如何区别

最后更新 :2023.02.03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易经阴位与阳位是什么意思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易经阴位与阳位是什么意思以及八卦阴位和阳位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易经》中为什么说“阴”和“阳”是同一样东西呢?

在《周易》中,阴阳是一回事,因为阴阳的明确定义就是“一阴一阳为道”。

事实上,《周易》不仅涉及“道”,而且涉及“阴”、“阳”。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女主人公石祥云表达了对“阴阳”的看法。他认为阴阳属于一种气。

什么是“阳用完就变成阴,阴用完就变成阳”?如《周易》将“一日”分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个阶段。曹雪芹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的说法显然没有给“阴”和“阳”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曹雪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阴阳一体”阴和阳只是一个词。当阳耗尽时,它就会变成阴。他在《红楼梦》第31章中写道:“当阴耗尽时,它就会变成阳。”。

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属于“邵阳”,中午太阳最猛烈的时候,属于“老阳”,下午太阳开始落山的时候,属于“少阴”,当太阳完全落山,天空变暗时,它属于“老阴”。可见,阴阳同属“一天”的整体,是“一天”的不同表述到第二天,“老阴”就会变成“少阳”,“少阳”就会变成“老阳”,“老阳”就会变成“少阴”,“少阴”就会变成“老阴”,等等。

可见,“阴”与“阳”是一体的,可以相互转化。阴阳思维的运用是如此伟大,以至于你真的可以过上好日子而不必听太多的真理。

《易经》的当位与不当位

卦象六爻的位次有奇、偶之分,阴、阳之别。初、三、五是奇位,也就是阳位;二、四、上为偶位,也就是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都称为当位,又称“得位”。古人以为得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符合规律或人处在相宜的地位、环境,具有发展前途。

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称为不当位,“失正”。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背离正道、违反规律或是人处在不相宜的地位和时间。当位时要注意守正防凶,不当位时要努力趋正求吉。

《易经》中关於“阴”“阳”的解释

《周易》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周易》每一卦都揭示了天地自然之道,及该卦在自然之道中所处的时势,然后把这个道与时势,作为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制约,从而决定人们应当怎样去行动。古人把这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性,称作是天人感应,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

易经倡导天道循环是自然常理,君子效法天道,就应当崇尚此理,不能违天逆常,要顺时适变。在阳刚生息之时要顺应,在阴柔生息之时也要顺应。这是为什么要顺的道理。但阴柔的生息确实又不利于君子,因此又不能消极顺应,还要加以制止。只不过制止的方式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因势利导。

时与中是《周易》里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周易》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上要符合时、中。中即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实际上指的是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运行。所谓时是指与时势一致。天地自然的运动有它的时序,时序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时势就不同,时势是随时序而变化的。人要顺应天道,就必须按照时势经常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与时势保持协调一致,简言之就是要顺时应变。能时能中,人的行为才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保持正确,从而趋吉避凶。

现代许多人对《周易》中的命有误解。《周易》里不时提到命,对命的认识与今天的说法不尽相同。《周易》讲的命是与时位相关的一个范畴,即在天地造成的时势中所处的特定位置,这是一种客观条件的拘限,谁也不能超越。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行动,就是顺应天命,即可获吉,绝不是让人们坐等好运的到来。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行动,那是逆天命,逆天命就会遭凶。《周易》既反对盲动,又鼓励人们顺应规律去活动。知道自己所处的时势地位和应当活动的规律,这就是知天命。实际上,命是客观条件对人的限定,是自然与社会法则对人的制约。

气是《周易》讲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之中,阳气是创生的、主导的,阴气则是顺动的,终成的。阳气是活性的,具有生命力;阴气则是收敛、闭藏的。两者虽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对等因素,但作用并不相同。因此常常褒阳而贬阴,重阳而轻阴。二者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有轻重轩轾之别。吉凶祸福是由事物运动发展的阴阳轩轾规律决定的,这个规律就是事物都是在矛盾对立中不断发生变化,否极泰来、盛极而衰,万事万物各有自己当令用事的时势,时势一过,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卦的消息变化是《周易》的内部组织规律。阴阳的消长都不是骤变,而是渐变。卦变时刚柔爻的推移极好地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十二消息卦刚柔爻的推移极为直观地把阴阳的消长表现出来,把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作了形象化的图示,揭示出宇宙运动回环无端、往来不绝、永动不息的客观规律,提示人们在实践中要遵循宇宙运动的规律,永无止境地前进,并指导人们把握物极必反的规律。不为已盛,盛极知退;不欺弱小,新生可畏,始终把自己放在客观的位置上。

合二而一是《周易》的基本规律之一。以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为例,象辞说一人行,三则疑也。意思是一人行走会得到友人,三人同行会产生猜疑。《系辞·下》解释这一句说: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意为天地阴阳二气的亲密交合,万物得以浓醇化育;男女精血交构,万物得以化生,此句正说的是阴阳之间的致一,也就是达到一致。对立双方有同一性,不能加入第三者,加入第三者就破坏了同一性。象辞说三则疑也,指的就是加入第三者同一性就要破坏,相互猜忌。在《周易》中,合二而一是存在的,天地要合二而一,男女要合二而一,万事万物对立双方无不合二而一。

六十四卦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大的运动周期,以后的运动还会按这种周期的方式出现,这样就概括了无穷永恒的哲理。它向人们揭示了宇宙运动的周期性特征。宇宙的发展运动是无穷的,而运动方式却是周期性的。

简述易经中的阴阳内涵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易经是怎么解释阴和阳的,具体说一下。谢谢

《易经》并没有专门的去解释阴阳,阴阳的解释,多是后人的添加上去的。比如《系辞传》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等。

一定要说阴阳与《易经》的话,大致孔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最准确的概括了。简单的说,《易经》就是阴阳之道,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生成一切,这就是《易经》。

我看你追问为什么说《易经》神秘,神秘在哪里?一并回答下。

其实《易经》并不神秘。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家并不去系统的学习,加上很多文学作品过于“神化”。这就让没有学过的朋友感到神秘莫测。

《易经》确实可以用于预测,有很多大师都是预测高手,推理问题如同亲见。但我想这不是神秘,而是神奇。之所以如此神奇,也在于你问的问题,也就是阴阳。孔子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的阴阳是包含天地的,自然也就可以去推理天地间的一切事情。

想要一窥究竟,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自己研究学习。《易经》类的书,现在比比皆是,随手弄一本看看,研究研究,自然也就明了了。如果推荐的话,自然是《周易》原文和《易传》。也可以从网上找些电子版。到处都有。

怎么理解易经中的“上下”和“阴阳”?

之一个问提,所谓阴阳,因为阴为虚为藏为纳为内,阳为实为敞为发为外。又物皆两象,所以符合这些特点的,我们人为都会把之划分为阴或阳。

第二个问题,易经中,卦分内外,世间万物皆有起始,而卦之六爻起于初爻,而六十四卦本就是八卦相叠而成,有了始,才有本,才可能进一步有外延。这就形成了六爻,自下而上,内下外

上。

第三个问题,地天泰和天地否。这个要怎么理解,地为阴其势向下,天为阳但其势向上,又在天人地本为三才,天地有了,人在哪里?当然是在其间,泰卦,天地交势于人,泰之!否卦,天地各行其道,人所无帮,否之。

第四个问题,初爻为阳,二爻为阴。实际上此处的阴阳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因为阴阳总是互现,相辅相成的。初为始,始为阳,万物开泰也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