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养生含义 易经养生的特点

最后更新 :2023.03.07

其实易经养生含义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易经中的养生智慧,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易经养生含义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易经说“慎言语,节饮食”,养生在“口”

易经“颐”卦,说的是颐养,养生。

卦辞

”自求口实“,说的是靠自己。用正道养身就会吉祥,观察颐养之道,就要自食其力。

怎么做?

大象说,“慎言语,节饮食”,养生求医,在自己的“口”,谨慎言语,控制饮食。如同俗语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故而,颐卦养生,不仅指物质饮食,还指精神养生。

如果饮食、言语有节制,则可养身怡气。若是暴饮暴食、或是吃坏了东西,不止肠胃会反抗,若是妄言,则可能伤人伤已,即使非妄言,而只是啰嗦废话,不伤人烦人、也会伤自己的元气。所以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故而,更好的养生,更好的医生,在自己,在是自己的口。

张其成易经养生大道好吗

挺好的

易经》养生,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养生法。 作者简介· ···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易国学院院长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之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什么是养生?具体如何?

在现实生活中, 养生 无处不在。尤其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越来越注重 养生 了。现在根据《黄帝内经》从春夏秋冬四季谈谈 养生 。

一、春天怎么 养生 ?

《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误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 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用现代的话理解就是春天是一个过程,表示阳的升发积累过程,而这个生发能力又是由上一个冬天对“精”的聚积而来的。“此谓陈”,“陈”就是陈旧,就是说春天的生发之机是把积聚在冬天的东西发出来。“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讲的是天为阳,地为阴,阴阳气全生发起来了,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夜卧早起”。夜卧就是晚点睡,春天到了,生发之气起来了,就不要睡得太早了,但是也不要超过子时。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你要起来,因为万物都在生发。“广步于庭”的就是慢慢的走在大庭院里,让气慢慢地升发。“披发缓形”,就是说在春天里别约束生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在春天梳个马尾就把生发之气都给约束起来了,所以,在春天的时候要把头发披散下来,这是表象,更核心的问题是告诉我们应该放松心情。缓形就是要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别穿紧身衣,别约束生发之机,这也意味着放松心情。“生而无杀,予而勿夺”。就是说春天是不可以有任何杀心的,如果在春天折断了一只花,秋天就会少收一颗果,所以冲天就不可以有一点杀心。万物都在春天生长,就要让他去生长,在春天,人体内的气机也在生长,就不要压抑,如果压抑,人就会得病,这就叫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就是给与予。“赏而勿罚”就是要奖赏不要惩罚。不惩罚就是不要抑制生发。

二、夏天如何养长?

《黄帝内经》讲“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子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万物茂盛。夏至一阴初生,阴阳之气开始交会后,万物华实,开花结果。这个时候我们人就应该夜卧早起,晚上晚点儿睡,早晨早点儿起。人到夏天的话,不要怕热,不要怕阳光,因为夏天就应该外散,就应该充分地接受阳光,就应该出汗。现在大家都用空调室内温度比室外低,由于人体的毛孔有自保功能,一进空调房,毛孔就会闭合,不让寒气过多的侵袭身体。当我们从空调房走到室外,外面又很热,我们的毛孔也一下子又张开了,这样进进出出毛孔老是在一会儿张开,一会儿闭合的状态,就打乱了人体内阴阳的气机。四季不同的气侯实际上对人体肌肤是很好的锻炼,但是吹空调容易让人生病,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就得出汗,一年四季就指望着夏天疏泄,人体的垃圾全要在夏天排出去,如果不出汗,就会逐渐憋出病来,而且会造很深的病。如果在夏天没有补养好身体,那么奉送给秋天的东西就很少,就像收庄稼一样,收到的很少,到了冬天该收藏了,就没什么好藏的。没什么好藏的,就意味着要生重病了。“冬”也指老年人,如果在青壮年时期没补养好身体,那么到来老年就会无物可收,衰老的特别快,青年和壮年就相当于夏天,夏天,该散的就散,我们在这一阶段也在好散体内的能量,但是不能散的过度,如果在青壮年时期保养好了,到秋冬也就是暮年时,身体就会很好。

三、秋天怎么养收?

《黄帝内经》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天是收敛的季节,所以在秋天一定要养收敛之机。在四季中,春和夏都要夜卧早起,而到了秋天就要早卧早起,因为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了,那么人也要收敛,不可以在外散了。在情志上就要安宁了,要收敛了,不可以在外散了。秋天万物都收获了,我们要吃的就是它入血分的层面,就要补精,所以这是养收之道。

四、冬天如何养藏?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子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水冰地坼”水都结冰了,水是主散的,像水这么散的东西都结冰了,都要发挥它的收藏之性了。地坼,地都开裂了,蕴藏在地下的好东西全都藏在里面了。这是藏的功能发展到了极致。“无扰乎阳”就是说这个时候不要搅动阳气,天地阳气动了,人就会遭殃。“使志若伏若匿”就是说让肾精好像起来了,又好像藏进去了,要让肾精停留在起与不起之间,藏的时候也不要突然一下子把整个都闭住了,要有一个过程。“去寒就温”冬天要躲避寒冷,保持身体温暖。

四季都是相互关联的,春天的病全是从冬天来的,一年四季都要养好了,才不会得病。只有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养好了,身体就 健康 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黄帝内经》

《内经》对 养生 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是要预防外来病邪的侵袭;二是要防止精神的不良 *** ,以防外感内伤,“六淫”、“七情”也可致病,保持安静和平,避免强烈 *** ,对于调摄精神,保证真气通畅,精神内守,协调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这就是说, 只要形体与精神都很 健康 ,就能享受应有的自然寿命 。《内经》提出了五个方面的 养生 法则。

法于阴阳

主要掌握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协调平衡。

和于术数

术数是指 养生 的技术 *** ,其种类繁多。有的以静为主,重在养神;有的以动为主,重在练气。主要通过呼吸意念活动或体格锻炼以调摄精神气血,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饮食有节

饮食是维持重要活动的必需物质,但是摄取要有节制,应该定时、定量,讲究饮食卫生,否则易损伤脏腑气血,导致疾病发生。

起居有常

注意起居调节,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维护脏腑气血的正常生理活动。反之,过逸过劳、不按时作息,对人体 健康 极为不利。

不妄作劳

正常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对身体有益处,但妄想妄为或劳力太过,就会损伤精神气血,影响 健康 ,何谈能“ 终天年,度百岁 ”呢?

养生 ,原指道家通过各种 *** 颐养 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 养生 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 养生 的之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 养生 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下面给大家普及一点 养生 小知识及食物:

1、【 养生 又好吃的零食】

1.葵花子-养颜;2.花生-能防皮肤病;3.核桃-可秀甲;4.大枣-预防坏血病;5.奶酪-固齿;6.无花果-促

进血液循环;7.南瓜子和开心果-健脑;8.奶糖-润肤;9.葡萄干-补血10.芝麻糊-乌发;11.巧克力-怡情;12.薄荷糖-润喉13.柑橘-富含维生素C

2、【饭后 养生 】①吃得太油腻,喝杯芹菜汁;②吃火锅后喝点酸奶,保护胃肠道黏膜;③消化不良,饭后喝大麦茶或橘皮水;④吃方便面后吃水果,补偿维生素与矿物质的不足;⑤吃蟹后喝生姜红糖水,祛寒暖胃、促进消化、缓解胃部不适;⑥饭后吃个柿子,可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3、【生活小知识】夏季 养生 十大更佳 *** :1、更佳调味品:食醋;2、更佳蔬菜:苦味菜;3、更佳汤肴:番茄汤;4、更佳肉食:鸭肉;5、更佳饮料:热茶;6、更佳营养素:维生素E;7、更佳运动:游泳;8、更佳服色:红色;10、更佳保健措施:起睡定时。

 4【更好的运动方式】步行锻炼简便易行,尤其适宜于中老年人和体弱者的健身 养生 。步行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帮助心梗,中风的康复。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养生 首先要知道养什么才能生!

人因气而生,气乱则病,气衰则老,气尽则灭。此气为先天之气,为人之生存欲望,藏于心,要清净无欲以养浩然正气。后天之气为风,风者为万物之始,造化阴阳,运四时而行。春湿夏暑秋燥冬寒为四时之气。人呼吸四时之气运行生机。以顺时而生,应季而长。春除湿,夏消暑,秋防燥,冬避寒。湿暑燥寒为人身之病,名为四毒。积于五脏六腑,久之成疾。四毒之病在于阴阳。阴阳者为人身之气血。气淤血滞经络不通。经络不通者五脏六腑功能受损,不能排去人体湿暑燥寒之毒。俗称阴阳不合,五气不顺 火水未济。所以 养生 即是养气。使人身阴阳调和,五气相循 水火既济。

通俗的说就是养精气神。补肾,护肝,扶正,驱邪四位一体来达到 养生 除病的效果。

二、现在 养生 观

1.心气顺是 养生 之一要务

现在 养生 多是食补、锻炼。但是我认为现在 养生 应该首先是,诸事要想的开,看的远,诸事多看好的一面,这样诸事顺了,心情顺了,心情好了,身体就会 健康 长寿,食补才会事半功倍。

2.食补不要高大上

现在的食补,追求的贵、新、奇、怪。个人认为完全背离 养生 的本义。我家曾有曾祖辈的两位老人,都高寿90多岁。我父母等长辈买一些高档补品,都被舅舅阻挡,因为舅舅是一位医生,他常说:稀饭米粥,馒头最 养生 ,花生核头最养人。其它补品你们就不要买了。也许这有些特殊性,但是这是生活的实例。

3.家庭和顺最 养生

如今,由于工作,生活,交通,工作离我们的家庭越来越远,孤独和失去老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现在人们在家庭工作中仍然有问题,家庭氛围已经改变了,多吃补品有用吗?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心梗和脑梗,是威胁人类 健康 的两种疾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两种疾病的发生,竟和现代人对早饭的忽视有关系。

原来,不吃早饭,胃中就缺少食物,人体血液里就会形成很多的B型血栓球蛋白。这是一种能导致血液凝固,使人易患心肌梗塞的蛋白质。

另外,不吃早饭的人,血小板比吃早饭的人更加容易粘稠与聚集。这就加大了血栓的形成几率,使人更加容易患上脑梗和心梗。

早餐不吃,惹来三高及脑梗、心梗,早餐还影响寿命的长短!

不吃早餐,什么病都来了

1

早餐不吃惹三高

研究表示,早餐没吃,大脑会释放需高热量的信号,从而严重增加午餐及晚餐摄取垃圾食品的概率,经常这样,极易引发糖尿病及三高。且此做法会导致得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7%。

2

早餐不吃易脑梗心梗

研究表示,早餐经常没吃,极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内壁上沉淀,造成动脉硬化。调查发现,经常不吃早餐的人比正常吃早餐的人得脑梗、心梗等疾病的概率要高很多。

3

早餐没吃少活2.5岁

有国外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或随便吃早餐的人,寿命平均约缩短2.5岁。

此外,早餐的质量除了对人一天的思维能力及决策有影响,同时还易引发胆结石、肥胖、胃炎等多种症状。

关于早餐的五个误区

早餐误区一

吃煎鸡蛋

现在,很多人吃早餐的时候,多数将鸡蛋做成煎蛋。但是,这样对早餐来说,脂肪的比例十分的高,让早餐显得不 健康 。哪怕是吃鸡蛋三明治,其中也会加入辅助调味料,如蛋黄酱等,所以,如果吃早餐想要吃鸡蛋,尽量选择水煮蛋,会更 健康 。

早餐误区二

混淆纯牛奶早餐奶

很多人早餐的必备之选是牛奶,但不少人经常把纯牛奶和早餐奶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不同的。纯牛奶和早餐奶虽然都有牛奶成分,但营养成分和配料是不一样的。纯牛奶就只是鲜牛奶,而早餐奶有牛奶、花生、水、麦精、燕麦、蛋粉、稳定剂、铁强化剂、锌强化剂等的配料,早餐奶的蛋白质含量通常为2.3%以上,而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2.9%-3.1%之间。个人在进食时,应注意区别,并搭配相应的食物,才更 健康 。

早餐误区三

选择甜食

点心中含有脂肪和大量糖分,让人在不经意间摄入过多能量,导致有肥胖隐患。所以,早餐的主食尽量不要选择太甜的食物。

早餐误区四

吃加工肉

加工肉的脂肪比普通肉多,有可能导致增加坏胆固醇的量和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所以,早餐想要吃肉,尽量不要吃加工肉。

早餐误区五

吃各种零食当早餐

零食大多属于干食,而在早晨,人体处于半脱水状态,零食是不容易被消化吸收的。而且饼干等零食的主要原料是谷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能量,但会使人体很 *** 到饥饿,将到中午时血糖水平会明显下降。早餐吃零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足,体质下降,从而引起各种疾病入侵。

健康 早餐的五个标准

1.早餐要吃热的食物

早晨室外的温度尚未回升,人的肌肉、神经及血管都还没有舒张,如此时摄入冰冷的饮食,必定会影响微循环,导致血流不畅。

长期进食会出现食欲差,皮肤渐失光泽,喉咙老是有痰堵的感觉,时常感冒。这都表明胃气受损,并且伤及了机体的免疫能力。

2.蛋、奶、豆类任选其二

早餐中更好要有奶类、蛋类、豆类中的两种,他们的食物中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能够有效帮助人体各种蛋白质的合成与组织更新。

具体到我们中国人的早餐就是,一个鸡蛋(有高血脂症的朋友可以不吃蛋黄),牛奶或者豆浆与绿豆汁、红豆汁搭配使用。

3.粗粮、精粮粥来一点

馒头、面包、燕麦片、面条、包子、杂粮粥等可以提供一天所需要的能保证一上午的工作效率,而且对胃有保护作用。

4.摄取碱性食物

早餐不宜过多食用肉类或太油腻的食物,因为这些食品含有过多的脂肪。

比如热牛奶、热豆花、热豆浆、芝麻糊、山药粥、大枣粥等其中的一种,然后再适当搭配吃些蔬菜、水果、坚果等,这样的早餐既方便省事又营养充分。

5.7点到8点吃早餐

医学研究证明,7点到8点吃早餐最合适,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更好用15-20分钟的时间吃完,养成 健康 、规律的作息习惯。

早餐与中餐以间隔4~5小时左右为好。如果早餐较早,那么数量应该相应增加或者将午餐相应提前。

早餐不吃,惹来三高及脑梗、心梗,早餐还影响寿命的长短!没想到这一顿饭,如此重要,从今往后,好好吃早饭!

养生 有很多 ***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家南派云门的阴阳 养生 。

一、阴阳区别

〖灵枢*阴阳系日月〗指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说明阴阳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无所指,而无所不指,但必须细观自然之物象,才能明阴阳之含义。《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确提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自然界中最普遍、最能说明阴阳含义的物象,莫过于水、火,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为阳,火为阳”。水火是阴阳应象的典型,但是白然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着阴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广而论之“天地者,万物之上不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边: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短短的45个字,将阴阳的应象范围包罗无遗。地阴,天阳,血阴,气阳,女阳男阳,水阳火阳,右阴左阳,天地是自然的代表。世间万物都在天地的规律中生存,运行:人只是天地中的一员。他的生死无处不包含着自然现象。

丨:从易经说,正面的,刚强的,积极的,主动的,炎热的,雄性的,活着的,等事物都是阳。负面的,柔弱的,消极的,寒冷的,雌性的,死去的,等事物是属阴的。太极图就是阴阳现象的一个反应。

2:从中医说,虚症,寒症,里症,都累阴症。实症,热症,表症,都是阳症。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

3:从四柱说,人是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产生和出生的,这个时间和空间就载着阴阳之气,五行生化。男人女人就是阴阳,男女交和而孕育人,而人就是阴阳的产物。八字里有无数组阴阳体系:天干为阳,地支为阴,天干地支在单数为阳,在双数位为阴,单月单曰单时为阳,双月双日双时义阴等等,阴阳知晓人的命运规律。

今天就和大家谈到这里, 养生 应先知阴阳之分。

不言不语,静观天下。

养生 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个人体质状况,制定饮食,活动,交友, 娱乐 第诸多方面,以达到 健康 长寿为目标的一系列做法。

什么是 养生 ?

我个人的理解, 所谓 养生 ,就是用一生来修 养生 机 。 养生 是在我们身体没有出现疾病的时候来养护自己的身体机能。等有病就叫治病了,与 养生 无关。

养生 养什么? 养生 就是着重养我们的精、气、神。 《灵枢-本神》中云:“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从这一段文字中就能看出来精气神三者的关系。。五脏藏精,精是神居住之所,有精才能有神。精不但是神居住之所,也是气之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云:精化为气。也就是说有精才有气,这也是道家修炼中炼精化气的由来。

在我们的修炼中下丹田为藏精之所,所以大家多多首先采取炼精化气来 养生 。中丹田是存气之所,上丹田是藏神之所。我们所采取的腹式呼吸 *** ,也就是着重修炼下丹田的精,以化成气。精气足了。我们的五脏功能也能正常运行,五脏功能正常,一般都能达到理想的 养生 效果,而不至于得疾病。

我们 养生 一般都遵照《黄帝内经》中的原则,起居有常,食饮有节 。遵循自然规律。想要达到 养生 的效果,最起码得做到以下四点才行: 良好的心态、充分的睡眠、合理的膳食、最后是合理的锻炼。

无论是道家或者佛家,都是着重修心。所有的长寿老人都是心态很好的。这是 养生 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再就是睡眠一定要充足,因为在睡眠中我们的机体能够进行自我修复,消除疲劳。心态越好的人睡眠质量反而越高。

以上两点都能做到,还得饮食合理有规律。我们人体维持生存所以要的营养成分,都来自于我们的饮食,所以我们的膳食结构要合理,荤素搭配不可偏颇。而且不能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规律,很多糖尿病的病人大都是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造成的。

最后就是合理的锻炼。不是所有的锻炼都适合你,要到适合你的锻炼那才有利于 养生 。适当合理的锻炼,有助于我们精、气、神的养护和气血的运行。精、气、神足了我们的五脏六腑功能会更加正常,这也就促进我们的 养生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很注重 养生 ,我觉得, 养生 应该先养性。

养性,就是通过学习修为使人的性格向好的善的方面发展。如果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就算不去注意 养生 ,也会颐养天年。

当人性慢慢向善以后,人的身体内外就不会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这是 养生 的要旨。善于养性的人,总会在疾病没有发生之前就知道防范。所以性格向善的人,不仅仅是服用药品,锻炼功法,而且还有其他多个方面的品行,如果各个方面的品行完备了,即使不服用药品,也可以享受天年。德行不完备的人,纵然每天服用玉液金丹,也不会 健康 长寿。

易经中的心理养生思想(上)

易经就是《周易》,该书包罗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查往彰来,探微显幽。

《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以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地影响,指导了传统中医,特别是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易经对心理养生有着深刻的认识,一些卦象反映了古代对于心理养生的深刻认识,即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心理、意识等,达到精神的平衡和稳定,最终实现健康完美的身心状态。

我本人二十年来把现代心理学巨头的书籍几乎泛读了个遍,客观地讲,现代心理学、现代养生学都能在易经中找到活水源泉。都说弗洛伊德是心理科学的鼻祖,如果你读懂了易经,你会赞叹,原来易经早就包含精神分析内容了,而且综合了现代心理学界所有派别提出的原理,所以心理学的发源地应改为中国。易经的核心 *** 象、数、理就是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然后做出最接近事实的判断,提出最管用的指导思路。

易经卦象中的心理养生总则包括顺应自然、保健预防、调摄精神、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其中,身心和谐是心理养生的终极目的,保健预防和调摄精神是心理养生的手段,顺应自然则是心理养生的前提。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使身体和心理朝着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方向发展,不致因“逆天而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保健预防实现身体的安全,调摄精神则实现心理的宽适,同时遵循两方面的养生法则,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状态。

一、顺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养生的更高智慧。《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说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自然的四时阴阳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万物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的生活起居和养生活动也必须与四时季节相适应。顺其自然的心理养生原则,也就是顺从节气季节的变化,使人的精神面貌与大自然协调统一,在相应的季节有相应的精神状态。

《周易•丰卦•彖传下》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这是讲太阳到了午时就要开始偏西,月亮圆了就要开始亏缺。天地间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人们必须要顺从日月盈亏等自然规律的变化。

《周易•乾卦•文言传》还进一步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说君子的德行,要符合天地的规律,要符合日月的光彩,要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时序,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违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古代养生学中的“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即是据此引申发展而成。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演变直接受到时令节气,地理环境,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等的影响,因此,在治病用药时,须灵活处理这些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制订出适合的治疗 *** 。

二、保健预防

《黄帝内经》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说明了保健预防的重要性。心理养生可以调养已经出现的身心问题,但更好是在出现问题之前就做好预防,随时保持精神心理的健康。在精神心理状态出现恶化之前,及时调整自身的习惯和行为,做到未病先防,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养生。

保健预防,也可说是“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意思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要开始预防,疾病发生之后及时诊断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防止疾病的恶化与复发等。“治未病”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周易•艮卦》云:“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意思是:注意保护脚趾,不会有灾祸,有利于长久吉利。脚趾只是四肢之末端,但是也要严加防范,因为伤到脚趾就会行动不便,还可能发展成严重的感染。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对于其后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如《周易•坤卦》初六爻辞云:“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为了抵御寒冬,就要早做准备。这句爻辞说明,坏的事物是从微小之处起源的,为了防止恶化,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养生就是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预防病患,减轻病痛,延迟衰老,长命百岁。

三、调摄精神

精神的保养是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恶劣的精神状态则易加速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如履卦九二爻辞说:“履道坦坦”, 本义是小心行走在平坦宽广的大道上,后引申为要心胸宽大才能维护身心健康。中医中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的情绪会导致心理失衡,伤害到心、肝、脾、肺、肾等相应脏腑,从而影响健康。所以调摄精神是养生的首要要求。

四、身心和谐

《周易》体现了身心和谐的思想,即平衡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健康强壮的身体反过来又促成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如豫卦,上卦震为雷,下卦坤为地,雷声震撼,欢欣喜悦,人心欢乐。意思是保持美好的心情有助于身体健康。其六五爻辞云:“贞疾,恒不死。”贞,正也;疾,病也。意思是说:占问疾病,会痊愈并长久不死。在总卦中的含义是,人们坚守正义,心情愉快,就能预防疾病,身体健康而不会暴亡早夭。《周易•豫卦•象传上》云:“恒不死,中未亡也。”其含义是,应该进行不断的运动锻炼,扶植体内的浩然正气,才能达到“总也不死”的效果。如《周易•乾卦•象传上》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机体中气十足,自然就可以抵御邪气的侵扰,健康而长久地活着。这种身心和谐的思想对后世的养生学很有启发。

《周易》对心理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虽然产生于古代,其中蕴含的很多规律和道理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认真学习《周易》对现代人的心理养生具有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现代人虽然拥有丰裕优厚的物质生活,但也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快速的社会节奏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常常力不从心、身心俱疲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往往是在重大疾病之前身体发出的警告。为了改善这种亚健康状态,现代人往往重视饮食的补养、保健品的滋补、运动健身的习惯等而忽视精神心理的调养,而很多身体的疾病实际大部分是由精神因素所造成。因此,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恶化了生理上的感觉,生理上的不适又加重了精神心理的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日趋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重归古代先贤的指导,重视心理养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人的养生困境。

《周易》中的心理养生思想,总结起来:

精神内守——保持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

抑止邪念——除去心中的贪欲恶念;

身不妄为——保持思想行为的正当;

文化熏陶——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心神安定——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绪疏导——学会宣泄和倾诉烦恼;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与积极进取

易经博大精深,含义隽永,本人研习此中关于心理养生的学问不过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还望同道不吝指教。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