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易经讲解原文 曾仕强易经的讲解

最后更新 :2023.03.11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曾仕强易经讲解原文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曾仕强易经讲解原文以及曾仕强讲易经全集15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要《百家讲坛》的曾仕强的“易经的奥妙”的经典的话,所有的

中国人是说话同时讲阴阳的人: 

比如:1.不以成败论英雄 ——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2.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3.礼让为先 —— 当仁不让。

(二)阴阳的关系:1.阴阳是相对的。

2.阴阳会变动(阴也会变阳,阳也会变阴)。 

3.阴阳合一(中国人是合起来想,而西方是分开想)。

(三)阴阳永远不分开,中国人:为什么叫中国,中:就是太极。 太极: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 看任何事情都要,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

(四)1.眼睛看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千万别说我亲眼看到的。

2.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叫做规律。

3.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天底下没有一个是平的).

4.一切合乎自然都是正确的,不合乎自然的迟早是错的.

(五).没有矛盾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

(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叫智慧.

(七)我们所看都是假象,看不见的是真象.

(八)人类更高的智慧,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现象)。以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

(九)人妥协却不能放弃立场才叫“圆通”

(十)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多一种参考。

(十一)用你的理智,左右你的感性(你就很少犯错)

(十二)如果引起人家嫉妒,不完全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也要检讨。

(十三)当得到某些利益的时候,注定会失去一些东西。(有一得,必有一失)

(十四)《易经》追求更高境界“无咎”无咎的意思:就算有关系也没有关系。

(十五)该当主角的时候,不要推辞,该当配角的时候,心安理得。

(十六)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苛求,这永远是自然的真理。

(十七)道理永远是现象背后的东西。

(十八)一个人有一点一点成功,也是说明失败的开始。

(十九)人要把所有的磨练,当做自己成长的过程。越磨练也有成就,越快乐越难过。(小时候就应该磨练,就有抗压性)。

(二十)我们一生的努力都是在证明我们,到底有什么命。人各有志就是人格有命因此,不要人命,而要造命。人生的价值就是造命。你不努力也不知道你的命是什么,你努力了也就是知道你的命。

(二十一)读书是为了明理。

(二十二)家庭永远是人海茫茫中最温暖的一艘船。

(二十三)人生应该是享受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

(二十四)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译:就算你知道,如果那个人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圣经》绝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你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因为你有可能今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来了。那么你去哪里了呢?你会到处游荡,去完成你没完成的事情

曾仕强易经下坤上兑卦详解

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

姤是遭遇的意思,万物相遇了以后,就聚合起来,所以接着是萃卦

永结同心 前程锦绣

45、萃卦 泽地萃

《萃》(下坤上兑)  第四十五

君子坦荡聚正道,思路昏懵měng招讥笑;

寻师觅友求相合,赴约无缘祭宗庙。

为人谨慎避险陷,身居要职防骄傲;

守正不解涉世难,疼失根基有凶兆。

【原文】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译文】 萃卦:通泰。王到宗庙举行祭祀。占得此卦,利于会见贵族王公,亨通,这是吉利的贞兆。用牛牲祭祀,也很吉利,并且出行吉利。

萃,聚也。假,感格也,犹言以至诚美德感格祖考、神灵。大牲,牛。古代以牛为祭祀所用之重大牺牲品。

孔颖达曰:萃,聚也,能招民聚物,使物归而聚己,故名为萃。

龚焕曰:假字,疑当作「昭假列祖」之假,谓感格也。王者致祭于宗庙,以己之精神感格祖考之精神,所以为萃也。

内卦“坤”占人物为‘众人’,占人事为‘众多’,所以泛指为万物。外卦为“兑”占天时为‘雨泽’为泽,万物聚于泽中,故称谓《萃》卦。聚乃通也,亨。

九五爻得位居中为君位,所以称谓“王”;2、3、4互“艮”占静物为‘闾lǘ里巷的门寺’为庙;3、4、5互‘巽’占人事为‘志向’为人;“王假有庙”,是称谓“王”心以至诚,格于宗庙而有事。

李士鉁曰:兑为泽,水之聚也;坤为地、为众,人之聚也。货聚于市,百工之用通,人聚于国,彼此之志通。

九五爻得位,所以称曰“利见大人”。

李光地曰:王假有庙者,神人之聚也;利见大人者,上下之聚也;用大牲吉,广言群祀,由假庙而推之,皆所以聚于神也;利有攸往,广言所行,由见大人而推之,皆所以聚于人也。

六二与九五应予,大‘坎’伏“离”象占时序为‘夏五月’为夏卦,所以称为“亨”;外卦“兑”占时序为‘秋八月’为秋卦,称为“利”;六三至上六为大‘坎’象,坎占时序为‘冬十一月’为冬卦,称为“贞”;因此爻辞为“亨,利贞”。

刘沅曰:无形的萃,莫大于假庙,神人之心通;有形的萃,莫利于见大人,君民之心通,故亨。

外“兑”占动物为‘羊’;大“坎”占动物为‘猪’;为豕;内“坤” 占动物为为‘牛’;皆是大牲,有事于宗庙用之而吉利。

李士鉁曰:奉先报本,天下之心系焉;用大牲者,祭祀之重典也;得天下之大,不以自有,致天下之财,不以自奉,备物致敬,与万方共敦反本复始之思,此王者所以聚天下也。

利有攸往。谓六二应九五,两爻居中得位,五爻又为君为天子位,有应则为顺天命,所以称谓“利有攸往”。

萃卦下坤地,人之所聚也;上兑泽,水之所聚也,故萃卦象征会聚之意。君王以至诚美德感格祖考、神灵,因以会聚人心,以保有宗庙祭祀,而长保社稷。并利于此时出现大人,以聚集民心,则能万事亨通。惟必须固守正道而行。当萃之时,应以隆重的牛为牺牲,以祭祀祖先神灵,而维系人心,则可获吉祥。并利于此时有所前往而大有作为。

《序卦传》曰:“萃者,聚也。”《萃》卦即揭示事物“会聚”之理。

初六阴爻,上应九四,但前面隔有二阴,三又上承九四,故初爻对九四疑虑重重,不能自守至终,若能求合于四,四必应之,故前往无咎;六二阴而居中,上应九五,必得其提携相聚,故无咎害;六三失位无应,虽求聚心切却不得,若往比九四,亦可无咎,但毕竟所聚非正,故小有遗憾;九四下据三阴,可谓大吉,但居不当位,当以“大吉”救之;九五高居尊位,可以无咎,但三阴已被九四所据,故须修德以取信于众;上六以阴乘阳,内无应援,求聚不得,但能知惧,故可无咎。

占得这一卦,王可以进入宗庙祭祀;宗庙是祖先灵魂聚集的场所,也是子孙精神集中的所在,象徵一心一德。聚集成为群众,就需要治理,否则陷入混乱;所以,出现品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领导群众,当然有利,才能亨通。不过,聚集应以动机纯正为条件,动机不纯正的聚集,祇有造成祸乱,有害无益。聚集就能日益丰富,在祭祀祖先时,奉献大的牺牲,虽然浪费,也会吉祥。下卦“坤”是牛,象徵大的牺牲。聚集使物资丰富,民心一致,就可以积极前进,从事伟大的事业了。

卦辞这里有点怪诞,君王已至高无上,怎么还要“假有庙”和“利见大人”?原因是本卦上接《姤》卦,现在“君王”地位并不稳固,不过也没有人比他实力更强,所以只要“假有庙”并得“大人”帮助,前途还是比较亨通的。“亨,利贞”,是说亨通还是有条件的,要坚守正道才比较有利。究竟什么是正道呢?卦爻辞说明的都是。“大牲”,大牲口,比如牛、羊、猪都算,“用大牲吉”,意即用大牲作祭祀品,这样做才能吉祥。

《周易》一般都倡导薄祭,怎么这里忽然反了呢?原因和前面“王假有庙”一样,这是为显示实力,或暗示有足够实力,祭品仪式后分享民众,这还可以邀买人心。越是实力不足越要显示实力,不如此就可能遭到别人攻击。“利有攸往”,有利于有所前往。这一点毫无疑问,地位还不够稳固,更应该有所前往,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周易》上经皆不言“天地万物之情”,唯下经言之。盖上经始于乾坤偏于天道,故乾坤泰否豫复等卦皆言“天地”。下经始于咸恒,偏于人道,故咸、恒、萃《彖》皆言“天地万物之情”,于咸见情之感通,于恒见情之永久,于萃见情之和敬。家人、归妹《彖》言“天地之大义”,义,情义也,大壮《彖》言“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大壮,情之盛也。

郑玄曰:萃,聚也。坤为顺。兑为悦。臣下以顺道承事其君,悦德居上待之。上下相应,有事而和通,故曰“萃,亨”也。假,至也。互有艮巽,巽为木,艮为阙。木在阙上,宫室之象也。四本震爻,震为长子。五本坎爻,坎为隐伏。居尊而隐伏,鬼神之象。长子入阙升堂,祭祖祢之礼也。故曰“王假有庙”。二本离爻也。离为目,居正应五,故“利见大人”矣。大牲,牛也。言大人有嘉会时可干事,必杀牛而盟,既盟则可以往,故曰“利往”。

泽地萃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坤,坤为地。有泽淹大地,洪水横流之象。用比喻政事丛杂,危机四伏。以警戒君子顺天任贤,防范未然,所以卦名曰萃。

泽泛滥淹没大地,人众多相互斗争,危机必四伏,务必顺天任贤,未雨绸缪,柔顺而又和悦,彼此相得益彰,安居乐业。萃,聚集、团结。

《萃》卦是论述君王与天下贤士及英雄豪杰聚萃于朝廷一堂之卦,此卦中谈了君王们应如何在这些聚萃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应付一些发生的情况。

游鱼戏水被网惊,跳过龙门身化龙,三尺杨柳垂金钱,万朵桃花显你能。

《萃》卦阐述聚集的问题,群体结合的原则,指草的丛生状态引申为聚集。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类群表示的就是聚集。自然、社会都是在聚集的状态中生存、进化和发展的,聚合要有领导。卦中四阴阴爻,代表聚合的物件,两阳爻代表聚集的主体,特别是九五,更是凝聚的核心。《易经》认为群体结合不易,稍一不慎就会出事,所以提醒要守正防患。

萃原义是丛生的草,有聚集的含义。这一卦,下卦“坤”是顺,上卦“兑”是悦,愉悦而且顺从,象徵安居乐业,于是聚集。又上卦“兑”是泽,下卦“坤”是地,水在地上聚集成泽,滋润万物,为民造福,用来比喻聚集。另外,这一卦的九五,刚毅中止,相应的六二,柔顺中正,以中正聚集,相得益彰;所以,命名为“萃”,以象徵万物汇萃聚集。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三十六计“声东击西”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人在年轻的时候,心意时常散乱感情困惑,都了一定年纪后,因为阅尽人间沧桑的缘故,会发出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慨。)

#8205;

《易经的奥秘》-- 曾仕强

       当年突然想了解《易经》,于是在13年买了这本当时销量不错的书。可能那时心性比较浮躁,经历又较少,看了几页并没有看下去。时隔七年,终于看完了。如果自己当年能够看完,那么后面的人生选择将会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吧。很遗憾!希望后面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耐心地看完它,让自己以后的每一个选择都能更明智。

        很多人提到《易经》感觉都是晦涩难懂的,拒人于千里万里之外的,可是曾老师却把《易经》讲得非常接地气,接近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中国人每天都遵循着《易经》在生活,却不自知。我们知道的四书五经等等所有的古代经典总源头都是《易经》。所以“《易经》为群经之始。” 不论你是读《道德经》还是《论语》,里面的基本思想都来自于《易经》。孔子是晚年才读到《易经》,他对《易经》高度赞赏,并作了《十翼》,也称为《易传》,为后人更细致地讲解《易经》。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他这样反复阅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百度百科) 如果当年孔子花了这么多功夫来研读《易经》,那么相信今天的我们也应该去好好了解一下,这部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书。

       《易经》一共有六十四卦,是从伏羲的八卦发展而来的。八卦是基础,然后周文王把它扩展到了六十四卦,对应我们人生里的各种变化。六十四卦并不是只有六十四种变化,因为每一个卦都有六个爻,而这六个爻又可以从阴爻变为阳爻,又可以从阳爻变为阴爻......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每六个爻又都可以阴阳转化,这样排列组合下来,变化就非常非常地多。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本来就充满着各种变数,要考虑到各种变化的可能性。

       伏羲八卦其实就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八个最基本的元素: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八种元素就对应着八个卦象。本来感觉不是很好记,可是在《第四集何为八卦》中,经过曾老师一解释,一下就记住了。这八种元素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如果只是看这八种具体的元素,那么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就不大,所以古人把这八种元素的性质进行了延伸,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天是乾。 “达于上者谓之乾。”乾,从一开始就解释为向上,健行之意。“因为天更大的特性就是健(天行健),它可以不停往前、往外去发扬,永远不停息。”乾卦的《象》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也指代男性,但在《易经》中所说的男性也可能是具有男性特质的女性。

        地是坤。 坤代表柔顺。地懂得与天配合,能顺应天时让万物生长,所以用坤代表地。坤卦的《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水是坎。 在水里,人踩不到底,也看不清,不知道水里有什么,会有危险的感觉。而坎就是“欠”“土”,缺少土,所以用坎代表水。

        火是离。 因为火一定要依附在别的东西上才可以燃烧,一离开附着的东西,火就没有了。所以用离代表火。

        风是巽。 巽代表散,“物皆生布散也”,就像风一样,到处都可以吹到,无孔不入。巽代表风,有时也代表木。

        雷是震。 因为打雷的时候会感到震动。

        山是艮。 艮有止的意思,山会阻住我们的去路。所以用艮代表山,也是告诉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

        泽是兑。 古时候,兑通“悦”。当人们来到池塘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心情都会很愉悦。所以用兑代表泽。

        本来不太容易记忆的卦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后,就变得非常好记了。

       曾老师在讲座中经常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来自于《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后面一句不正是我们经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么?现在终于知道它的出处了。

       阴阳的概念是《易经》最基本的概念,即万物都有阴阳的变化。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而阴阳合在一起叫做“道”。在我们生活中,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手心是阳,手背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阴阳是相对的、变动的,而且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看到阴面,一定要想到还有阳面;看到阳面也一定要想到还有阴面。

       学了《易经》,了解了阴阳互相转换的道理,我们就更能去思考那些看不见的部分,不再那么执着于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和一已的想法了。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太极”的概念是孔子提出来的。“太”里包括“大”和代表“小”的那一点。“太极”就是指极大和极小,大可以大到无边的宇宙,小则小到不能再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两仪就是指“阴阳”。四象是两仪排列组合出来的,然后四象再组合出八卦。

        什么是“道”?“道”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 告诉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看是否合乎自然。

       中国是从农业社会发展起来的,所以早先的人们都必须遵循自然来让农作物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农业社会的人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自然规律。我们常说的“靠天吃饭”,也就是这个道理。遵循“道”就是遵循“自然”,遵循“自然”就是遵循“道”。

       而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看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了,以前遵循“道”相对简单,现在遵循“道”变得越来越难了。我们已经做不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部智能手机就足以打乱我们身体应遵循的自然规律,更不用说其他的饭局、酒局、卡拉OK、宵夜......。

       我觉得“道”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没有好坏。我们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盗亦有道”......可见我们所行、所言、所思都在“道”中。小人有小人的道,君子有君子的道。世间的“道”有千千万万,每个人并不需要走一样的道,但是不论走哪一条道,都要遵循自然,这条道才能走得好,走得顺畅。有不少人不遵循自然,做了违背自然的事,这其实也是一条道,只不过这条道将把人带到一个并不美好的结局,人最终是要自作自受。自作自受,这也是曾老师不停提出来的观念,也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所以天道是什么都不会说的,就看你自己作不作。

       “道”无关乎好坏,那么如果我们想走出一条好道,应该怎么做呢?之一,就是要遵循自然。第二,就是要修“德”。所以老子作了《道德经》来告诉后人,如果想要走好“道”,就要靠“德”。

       《易经》的“易”是变化的意思。但因为《易经》所描述的是阴阳转换的概念,所以“变”中一定有“不变”的部分,而“不变”中也一定有“变”的部分。比如我们对一个人好,好是不变的部分,而好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是可变的部分。曾老师经常说,“我们要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

       持经达变,也是一样意思。我们有不少人认为,一个正直的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应该一致才对,但是当我们懂了变的道理,我们就知道,只要本心不变,表面上糊涂一点儿又怎么样呢?只要本心不变,需要在表面上和别人争出输赢吗?

       对于变,曾老师提出了三个原则:之一个原则是权不离经。意思是说不管怎么变,都有一个原则,不能没有原则的乱变。第二个原则是权不损人。意思是说所有的权变不可以损害别人。第三个原则是权不多用。意思是不能变得太多,一旦找到一个合理的规矩,就好好遵守,不能过于求新求变。不然很难让他人建立信任感。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现代很多人就是原则和根本都还没有确立,就不停求新求变,不停作,最后的结果就是“凶”。

       《易经》有六十四个卦,每一个卦都有六个爻。爻分为阴爻和阳爻,在不同的情况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为什么有六个爻?因为我们可以把每一件事分成六个阶段,每一个爻就代表一个阶段,而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调整。不同位置的爻代表了你的身份地位和环境变化。而卦就代表整个大环境。

       以上是曾老师整理出孔子这一生的卦,每一爻都是一个阶段。卦的爻是从下往上读的。有些人的一生可能都走不完一个卦。

        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有自己的名称,每一个卦中的每一个爻也都有相应的解释。如果自己拿起《易经》就看的话,现在的人应该很难看得懂。曾老师的另外一个系列的书《易经的智慧》就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每一个卦和卦里的每一个爻的含义,及今天的我们如何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在《易经的奥秘》这一本书里,曾老师主要为我们解读了两个卦,乾卦和坤卦。乾坤两卦被称作“易”之门,就是说它们是进入《易经》的两道大门。一个是全阳卦,一个是全阴卦。我们的人生一般都是阳中带阴,阴中含阳,基本不会出现全阳或全阴,但是正是这两个纯阳卦和纯阴卦之间的阴阳交流转换才产生了其他的六十二个卦,所以要首先学习这两个卦。

        荀子说:“善《易》者不卜。”意思是说真正擅长《易经》的人一般是不用它来占卜的。因为当一个人明白了《易经》要教我们的道理,占与不占已经不重要了。

       《易经的奥秘》这本书就像进入《易经》的导引手册,在正式学习《易经》之前,读一读可以了解《易经》的基本思路。《易经》博大精深,一辈子都学不完。

易经八卦讲解

易经八卦的易经八卦中六十四卦解释 易经所延伸出来的六十四卦的详细解释 :第1卦 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 上上卦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第2卦 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 上上卦 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岗,饿虎逢之把口张,适口充肠心欢喜,卦若占之大吉昌。这个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叠,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承载万物,伸展无穷无尽。坤卦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它以“先迷后得”证明“坤”顺从“乾”,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第3卦 水雷屯(屯卦)起始维艰 下下卦 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坎)相叠,震为雷,喻动;坎为雨,喻险。雷雨交加,险象丛生,环境恶劣。“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第4卦 山水蒙(蒙卦)启蒙奋发 中下卦 象曰:卦中爻象犯小耗,君子占之运不高,婚姻合伙有琐碎,做事必然受苦劳。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但因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因此,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第5卦 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机 中上卦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坎)相叠,下卦是乾,刚健之意;上卦是坎,险陷之意。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观时待变,所往一定成功。第6卦 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 中下卦 象曰:心中有事事难做,恰是二人争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谁肯让谁走一步。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乾)相叠。同需卦相反,互为“综卦”。乾为刚健,坎为险陷。刚与险,健与险,彼此反对,定生争讼。争讼非善事,务必慎重戒惧。第7卦 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 中上卦象曰:将帅领旨去出征,骑着烈马拉硬弓,百步穿杨去得准,箭中金钱喜气生。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第8卦 水地比(比卦)诚信团结 上上卦象曰:顺风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风,不用费力逍遥去,任意而行大亨通。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阐述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的道理。第9卦 风天小畜(小畜卦)蓄养待进 下下卦 象曰:苗逢旱天尽焦梢,水想云浓雨不浇,农人仰面长吁气,是从款来莫心高。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巽)相叠,乾为天;巽为风。喻风调雨顺,谷物滋长,故卦名小畜(蓄)。力量有限,须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大有作为。第10卦 天泽履(履卦)脚踏实地 中上卦象曰:凤凰落在西歧山,去鸣几声出圣贤,天降文王开基业,富贵荣华八百年。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乾)相叠,乾为天;兑为泽,以天喻君,以泽喻民,原文:“履(踩)虎尾、不A(咬)人。”因此,结果吉利。君上民下,各得其位。兑柔遇乾刚,所履危。履意为实践,卦义是脚踏实地的向前进取的意思。第11卦 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 中上卦 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

周易八卦的详解 一、马、牛、羊、鹿图腾象形地反映的是地球大陆板块的全部轮廓构造,具体由北美大陆为头部,南美大陆为前足,北美大陆以北的巴芬岛及东北部群岛构成羊、鹿图腾的头角,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形成牛的头角。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大洋洲大陆为身部躯体的轮廓影象。其中,欧亚大陆为马、牛、羊、鹿之背部,非洲大陆成马、牛、羊、鹿腹底 *** 之象,亚洲大陆的西西伯利亚则是马、牛、羊、鹿的尾部,大洋洲系马、牛、羊、鹿之后蹄。“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兑,羊口。”八卦图腾属性反映在地球地理形态之中,二、豕(猪、兽)、狗图腾象形地反映非洲大陆为头部,欧亚大陆为身躯、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的地理形态构造。非洲大陆为豕、狗的头部,南部非洲为鼻部,北部非洲是其头顶、耳部分,非洲大陆、亚洲大陆之间的红海和亚洲的 *** 半岛为其嘴部;欧亚大陆的欧洲是豕、狗的前部躯体,斯堪的挪威亚半岛是豕(猪)、狗的一足;亚洲构成豕(猪、兽)、狗后部躯体,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豕(猪、兽)、狗图腾面南背北,呈俯卧状。“坎,豕耳;艮,狗手;”八卦图腾属性也能反映在地球地理环境中。三、鸡、雉(鸟)图腾象形地反映大洋洲为头部,亚洲南洋群岛为鸡、雉(鸟)图腾颈部,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印度洋段则构成鸡、雉(鸟)图腾颈腹部的连线。欧亚大陆和亚洲东部大陆架为身躯,非洲大陆和亚洲东部西西伯利亚为鸟翼的地球地理组合构造。鸡、雉图腾也同样显现和地球地理的一致性。按照八卦图腾反映的地球地理构造形态或者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到“乾,马首;(北美大陆)”、“兑,羊口(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处)”、“巽,鸡股;(俄罗斯北冰洋北部)”、“艮,狗手;(北冰洋欧洲斯堪的挪威亚半岛处)”按照图1由西向东排列艮、巽、兑、乾四卦环绕北极和北冰洋呈“十”字形排列。(图2)从八卦图腾其他卦位在地球地理位置的来看,《周易》八卦图中的震卦为龙图腾,龙图腾在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中是由跨越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四大海洋水系,一条长达几万里联系各大陆板块巨大海底山脉体现的,龙图腾之首位于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大西洋北部、北冰洋海底。震,龙足,其位置在印度洋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入”字形山结处,如龙图腾之一足;坤,牛腹,位于非洲大陆;坎,豕耳,系指亚洲大陆 *** 半岛;离,雉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海底,坤、坎、震、离四卦都处在相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上,这样以南极为中心也呈“十”字形成另外一组卦象组合。(图3)从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图1)上按照由西向东(地球转动的方向)的顺序排列,八卦图表现为艮 巽 兑 乾坤 坎 震 离南半球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艮 坤| |乾…北极…巽 离… 南极 …坎| |兑 震图2 图3从地球球体剖面上分析,八卦图分布在球面上,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地球地磁的两个中心点,在《周易》和八卦图上来讲是“两仪”或者“阴阳”之形容,《周易・系辞》有“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地球的球体剖面就是太极,南北极为两仪,南北极各领一组四个卦象,南北两极卦象相错、相合在一起便成八卦。此图的排列与《周易》八卦图隔位、八卦相错的格局对应,其中乾、巽、艮卦位一致,只有兑卦有所不同。如果再以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由西向东(地球转动的方向)的顺序排列,即八卦坤、艮、坎、震、巽、离、兑、乾进行组合,乾坤卦是头尾,也是两仪,即阴阳,各统领三卦组成八卦。坤、艮、坎、震一组;巽、离、兑、乾一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卦象和伏羲八卦是大致是对应的,只是在震卦、巽卦阴阳属性上有不同,或者颠倒。这样的八卦图阴阳爻的排列似乎更合乎阴阳爻的变化规律。八......

有没有关于易经乾坤八卦的讲解的很好视频 易经本是象数之学,义理随象数而产生,象数随时空而变化。它是一门研究万象如何在宇宙时空变换中运动的古老学问。时间与空间方位,是理解易经象数的关键。不理解象数的意义,不分辩时空与五行,就无法理解河图洛书,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易经易象。必须指出时空与象数,其意义都是在观察三才之象中发现和确定的,具有客观性。这是律历与易经的基本概念,是两者的精髓与实质所在。律历与易经所揭示的定则是:由天地合气而化生的万物,人体乃至一切人文现象,都与宇宙时空变换同步,具有一定的时空模式,而宇宙时空模式的变换,则是经由日、月、星、地运行周期的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这一宇宙时空模式,在现代完全有可能在自然界生物体的生化过程,特别是人体生化过程中得到验证,从而赋予科学的意义。 数学是随着古人测天量地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在理解易经中有重要意义。十个基本数字被视为天、地之数。一至五为五行生数,六至十为五行成数,每个数字都有具体意义,代表某一时空与物象。十干,十二支,十二月,二十八宿,五日一候,三候‘气,廿四节气,七十二候,六十花甲,三百六十日,五年一小运,十年一大运,等等,只有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才能理解易经象数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透彻理解须要克服许多障碍。我认为,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线索,可以做到“一以贯之”,从而把它的端绪寻找出来。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易传”是解说“易经”的,将其本身所蕴涵的义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中阐发出自己的观点而触入自己新的思想体系。“易传”作为一部人文哲学著作,但它毕竟是解释“易经”和筮法,又同占筮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易经”的卦辞、爻辞、爻象甚至筮法在“易传”里都有阐述,可以说“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占筮的理论著作。因为它有变易、不易、简易和交易这四大原则。“易经”是通过占筮中的卦辞、卦象、爻辞、爻象来表达其自然观和社会观,是论述宇宙和世界的大法则。古代学者有时分开讲,但大部分学者是合起来讲,张横渠是合起来讲的。横渠在系辞中写道:“欲观易先当玩辞、盖所以说易象也。不先尽系辞、则其观于易也,或近、或太艰难。不知系辞而求易,正犹不知礼而考春秋……系辞所举易义,是圣人议论到此,因举易义以成之,亦是人道之大且要者。系辞所以论易之道。既知易之道、则易象在其中,故观易必同系辞”。这几段话应该说是横渠先生学易观易的总纲,是他学易的体会总结。我们再看看横渠对系辞与乾坤的联系和阐发,才能看出他后面的宇宙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学说,变与化的辨证法等等。“易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尊与卑是乾与坤的既对立储联系的两个名词,是人的思想对宇宙这个“天”无法了解和探讨。所以古代人觉得天很伟大,就象人登到山顶四周一看,河流纵横,山峦起伏,心中总生赞美感和伟大感。我们每个人旅游参观座电梯登到某城市更高楼顶四周一看,就觉得我们人类也很伟大。这便是尊的真正涵意。人类不但感受到天的伟大,也感受到人的伟大。而大地是我们人类无法离开它而生活,离开了就不得了,所以我们人类亲近大地,热爱大地,卑在这里就是亲近亲切的意思。横渠将其引伸为,“先分天地之位,乾坤立则方见易,故其事无非易也。先言天地,乾坤易之门户也”。横渠将乾坤列为易之天地总纲是从孔子、周公、文王那里得来的。否则后天八卦不会将乾坤两卦列为六十四卦之首。这其中有很多思辩道理。我们人类从形象思维过度到直观思维再过度到抽象思维。说明凡是远大的、摸不到的都认为是好的,因为它能看见而得不到,在人的心目中地位就越高、对于很亲近的经常应用的就觉得不稀罕。如太阳与月亮之......

谁讲解易经讲的好 ??? 《易经》是由曾仕强主讲的,在《百家讲坛》里能看到全集,百度视频可以看到,里面好多东西都是值得学习的

关于周易八卦的解说,是如何算命的? 周易占卜算命预测中,命的观念,起源很早。在殷周宗教观念里,命或天命,是指具有人格的上帝之意志。先看殷商。殷人尚鬼,这四个字点明了殷商时代的文化特征。当时,刚告别野蛮时代而步人文明门槛的中华民族的先人,笼罩在祭坛的一片迷雾之中。跟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先民一样,面对自然界的 *** ,不得不把自身的安乐寄托在种种神灵的庇护之上。但殷人的迷信程度,大概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日常生活中,事无臣细,都要先卜而后行,几乎到了无事不卜、无日不卜的境地。这已为安阳殷墟出土的作为当时卜问的工具-龟甲兽骨所证实。那时占卜的主要 *** 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炙,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这样的裂纹被称为兆。根据兆的形状来判断吉凶。同时,占卜人将所占问的事和吉凶判断以及日后是否应验的情况刻在兆纹的旁边。这就是卜辞。在卜辞中,帝是最初的至上神。后来又演化为上帝、天。在殷人的观念中,这个至上神同时又是自己的宗祖神。因此,宗天与祭祖是密不可分的。帝具有无上的权威,主宰着一切。它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只有诚恐诚惶地通过每事之前的占卜才得以丫解。因此,巫术盛行,龟卜泛滥。

然而,今天的古史研究者往往强调当时占卜活动近于疯狂的迷信,而忽视了其真实的动机。事实上,殷人的占卜和祭祀是作为人与鬼神交通的重要途径,目的还是在于了解人自身的命运,进而求得趋吉避凶的结果。比如,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或疾病,他们进行占卜,目的是为了消除鬼神降在人身上的灾难。他们往往先贞问,这些祸害是否由鬼神所引起?如果是的话,究竟是哪位神o作祟?得知了作祟的神o以后,殷人会对此神o举行专门的祭祀,使其停止作祟,消除灾祸;或者凭借咒语,使其巫术失灵。而对于未来,他们大多是询问下一旬中(即近期的将来)有无祸患。如果占卜的结果是吉,商王就可以举行一些大事;如果不吉,就取消预定的活动以避祸。可见,殷人占卜中所透露出来的观念是:命一这里是鬼神的意志,是可以预知的;而命D通过正确适当的祭祀而引来神o的报答,又是可以改变的。

表面看来,周易占卜算命这样的观念有不合乎逻辑的地方。既然是占卜未来,必须以未来的已定性质为前提;米来若是未定的,则无法来预测。然而,如果未来是已定的,那么占得祸害后,人V如何能回避呢?就是说,既然是命,就表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的趋势;而命又是可以更改的,不又否定了它本身具有的必然性吗?殷人显然并不考虑这个占卜理论本身的逻辑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占卜可以帮助人了解未来,寻找对策,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当时的技术还十分简陋,占卜的答案也十分简单,但中国古代先人对于算命的实用观念以求趋吉避凶,可以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

周易占卜算命是周人是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后来定居于周(今陕西岐山)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而统一中原。周人也是敬畏天命的。但是,为什么上天改变了它的初衷,抛弃了原先的天之骄子-殷人,转而垂青于周人呢?天命靡常--天的意志是变化的这是周人琢磨出来的结论。那么,如何使这靡常的天命不再转移呢?殷鉴不远,看来仅靠殷人那般虔诚的祭奉是无济于事的。周人明智地感悟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易经占卜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

古人认为易经占卜是与天地造化沟通,得到的启示是神灵给予的,所以易经占卜是十分严肃的事情。易经占卜法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使用的,只有那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在理智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易经占卜法。所以,《易经》最根本的占卜原则是:有疑则卜,无疑则不卜,这是古人的一句老话。...

《易经》原文及解释 《易经・说卦传》全文原文解释白话文

之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白话】从前圣人的创作《易经》,是穷极幽深,参赞于神明的境域,所以上天产生了 很多的蓍草.天为阳,地为阴,将天一天三天五,合起来为九,用以代表《易经》阳的数目及符号,地二地四,合起来为六,用以代表阴的数目和符号.阳数阴数既立,又观察阴阳的变化,而设立卦;发挥于阳刚阴柔的道理,而设置爻;和顺于道德,调理于合谊的事理,创造了《易经》,以穷尽事物的道理,竭尽天地的善性, 以至于探讨天命的事理. 【注释】 ①蓍:古代的一种灵草. ②参天:指天一,天三及天五,相加为九,故阳数用九,天为阳,阳数奇. ③两地:指地二及地四,相加为六,故阴数用六,地为阴,阴数偶. ④倚数:就是计算数字.参天为九,所以《易经》阳爻都用九,两地为六,所以《易经》阴爻都用六.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 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白 话】从前圣人的创作《易经》,是将用以和顺于性命的道理的,所以立天的道理,分为阴与阳,在《易经》六爻的位置属第五爻和最上一爻,五为阳位,最上一爻为 阴位.分地的道理,为柔和刚,柔属于阴,刚属于阳,在六爻的位置,是在最初一爻和第二爻,初爻为阳为刚,第二爻为阴为柔.又立人世间的道理,分为仁和义, 仁属于阴,义属于阳,在六爻的位置,是属于第三爻和第四爻,第三爻为阳为义,第四爻为阴为仁,六爻都是兼备天地人三才的道理,而两两相合的,所以《易经》 以六个爻画,而成卦,阴位在二四上的三个位置,阳位在初三五的三个位置,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阳刚和阴柔的爻画,所以《易经》六十四个卦,皆是有六爻 的位置,迭有柔刚,而有章法,一点都不乱的.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 《易》,逆数也. 【白话】乾为天而在上,坤为地而在下,有一定的位置;艮为山,兑为泽,交互的通气,山属于大陆性气候,泽即海洋性气候,二种气候 交互的通气,而产生了冬夏的季风;震为雷,巽为风,风雷是相互的迫击而相应的;坎为水,离为火,是相灭相生,相反相成,而不互相厌恶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等八卦,是两两相互的交错的.要数以往的事理,须从顺推,要预知将来的事理,要逆测,《易经》是用卜筮以决断将来吉凶的,所以《易经》是要用逆推的 *** 以 测知天下的事理. 【讲解】 宋儒根据此章,而画了伏羲先天八卦的圆图. 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兑东南,艮西北, 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凡是对角线上的卦,都是阴爻和阳爻完全相异.明儒来知德即从此悟了相错的道理,这在汉儒,则叫做旁通. 第四章 雷 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email protected] ,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白话】震为雷,雷是用以鼓动振动万物的,巽为风,风是用以吹 散流通的,坎为水为雨,雨是用以润湿万物的,离为日,日即太阳,太阳是用以照明天下的,艮为山为止,山是用以停止天地万象的行动的,兑为泽为悦,泽水是用 以使万物和悦生长的,乾为君为天,天是君临万物,高高在上的,坤为地,地是用以储藏万事万物的. 【注释】 ①@:照明之意. ②说:即悦字,喜悦的意思.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

易经八卦里的庚怎么讲 如旺相生身利考大学之试身体肺和大肠无啥毛病等等如衰弱生身往往是有鬼怪之气缠身丧事疾病侵体要具体讲那就太多太多了……

曾仕强讲易经第四十八卦井卦

讲的不怎么地啊,别听了。

看看我做的水风井卦吧。

井卦水风井

《井》(下风上水) 第四十八

人生无常随时迁,丧得不拘落井泉;

有泥无水难食用,溢塘养鲤德不全。

饱学君子济世志,静候伯乐引荐言;

胸襟坦荡藏慧根,清心寡欲建家园。

【原文】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井汔qì至,亦未繘jú井,羸léi其瓶,凶。

【译文】 井卦:改建邑落而不改建水井,等于什么也没有干。人们往来井边汲水,水井干涸淤塞,不去加以淘洗,反而将吊水罐打破,这是凶险之象。

往来井井,谓反复不断的取用井水。汔(qì),《说文》:“水涸也。”至,借为窒,淤塞,到底。“繘”,提水之绳,“繘jú井”淘井”。“羸” léi,通作“儡”,《说文》:“儡,相贬也。”毁坏、破败之意。“瓶”,古代用以从井中汲水之尖底陶罐。淘井。羸其瓶,犹言将打水的瓶弄破了。

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井卦为修德之卦,以井为喻,阐明君子应修德养民,有常不变,始终无改,而养物不穷。先以城邑村里可以迁移,而水井不可徙移,以喻井德之有常不变。次以井水汲之不竭,注之不盈,所谓无丧无得,再喻井德之有常不变,始终无改。又以居民来来往往,不断的取水为用而赖以为生,以喻井德之养物不穷。

水在泽下,泽竭故困 ;水在泽中,汲之不穷;故而互兑为井。

刘沅曰:邑者,身之所居;水者,生之所赖。邑有时更,井无时息。此不得井利而丧其器者也,凡俢身治世之道,利济无穷而功不终者,皆若此。

2、3、4互“兑”,占地理为‘缺池、废井’为“井”。九二和九五居中无应,如果九二爻当位上应,则外卦为“坤”;“坤”占地理为‘国’为“邑”。初如果上行往坤中与四爻位有应,2、3、4就不是互“兑”,而是互为“乾”,即便二上行和五居中爻有应,外卦也不是“坤”,所以称为“改邑”。因两爻无应,二至四仍兑,与本卦体相同,因此称谓“不改井”。 井,以不变为德者也。

李中正曰: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八家为井,开四道而通八宅,凿井于中。历唐虞夏商以迄于周,邑随时有改,而八家为井之制,则一定而不改。

爻位无应不改变,本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称“无丧无得”。初至四卦象为正反“兑”,所以称谓“往来井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此言井水随取随来,日日取而不见其少,久不取用亦不见其多,故谓“无丧无得”。往来,指汲水之出为往与井水的地下补充为来;井井,前井为汲水之井,其水被取用。后井为蓄水之井,其水去而又来,仍保持着原状,故谓“往来井井”。

李士鉁曰:先王之制,因井为邑,改邑以就井者有之,不能改井以就邑也。盖政有损益,得随时而改,而建中于民之精义,百世不改也。井汲之而不涸,故无丧;注之而不盈,故无得。凡物有得丧者,不可久,井无得丧,所以久而不改。木下汲则水上升,升降往来,循环不已,故往来井井。

内“巽”占静物为‘绳’在下,2、3、4互“兑”为井在上,为井绳提到井上还没有离井口的卦象,所以爻象称为“汔至亦未繘井”。

3、4、5互“离”占人物为‘大腹’为“瓶”;3、4、5互兑占静物为‘毁折之物’为毁折为“羸”,古时羸累通用,“羸其瓶”是水瓶为井甓所拘羸钩挂的现象。瓶既为井甓所挂碍,非覆即破,因此称“凶”。

邱富国曰:改邑不改井,井之体也;无丧无得,井之德也;往来井井;井之用也:此三句言井之事。汔至亦未橘井,未及于用也;羸其瓶,失其用也:此二句言汲井之事。

李士鉁曰:水不自出,因物而出。道不自行,待人而行。井无得丧,有得有丧者,人也;性无成亏,有成有亏者,习也。瓶本以汲水,一间不至则丧矣,学所以复性,一篑未成则亏矣,可不竟其力乎?

井,即水井。《周易》以水井能够养人之意,比喻君子应当修美自身,惠物无穷。初六柔卑无应,如井底沉滞污泥而不出水,故无养人之用;九二阳刚居中,但上无应,井水虽清,而无人汲,终不能济人之用;九三阳刚得正,如井水已清,但下无可据之阴,故有无用之叹; *** 阴柔得位,但无所应,宜静修以待;九五居尊得正,如甘泉之能养人;上六处《井》卦之终,井道大成,施用无穷。井不修则无养人之用,人不修则无济人之德,故《象传》说,君子应当效法此象,劝勉百姓互相资助。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jú井,羸其瓶,凶。”“邑”,古代8家为1井,4井为1邑,属邑可改,属井却不可迁,“改邑不改井”即此意,这里借以喻“井道”不移。人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具体环境,凡具体环境就要以井道处之,对身边人不可得罪过甚,否则地位再高都可能遭遇困险,譬如嘉靖皇帝差点被几个宫女勒死。“无丧无得”,井水取之不竭,存之不盈,以此喻井道之恒久。“往来井井”,是说人来人往皆井之以井,此喻井道之秩序及普遍性。卦辞后一句意即水井都淤塞见底了,还不清理淘挖,以至把汲水陶罐都碰碎了,这是很凶险之事。卦辞劝诫人们面对或预防困境,要时时关注具体、基本生存环境,这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卦说为“井”,实际是以井借指基本生存之必需物品的生产和存储,比如储粮备荒,意义广延无穷。

上卦“坎”是水,下卦“巽”是入,水桶进入于井中汲水,所以象征井。村落可能有变迁,但井不会变动,人们来来往往汲水,而井水则依然洁净不变。汲水的瓦瓶,几乎到达水面时,因为吊绳没有完全伸开,以致阻扰,使瓦瓶翻覆破裂,所以凶险。亦即,用贤的道理永远不变,用贤无功也不会有过,人事管道。应畅通无阻,造福人民的工具,不可毁弃;引伸为处理事务,应当遵循过去的成例,不可以任意变更,这样,就是没有功,也没有过,进退就不会有改变。另一方面,也应当谨慎小心,贯彻始终,不可功亏一篑。

水风井异卦相叠(巽下坎上)。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巽,巽为木。上坎下巽,有树木得水滋润而蓬勃生长之象。水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水井是居民的重要生活设施。《易卦》以井为卦名。

用来集中反映劳动与生活,自然条件与人类生存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用《易经》的语言,可以概括为“养”。在《彖辞》与《象辞》看来“养”具有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自然对人类提供的生养条件,另一方面批人类对自然生存环境的爱惜养护,形成了“并养”与“养井”这一对特殊的概念。

枯井破费已多年,一朝流泉出来鲜,资生济渴人称羡,时来运转喜自然。

井卦,阐释用贤的道理。当在穷困中,就必须起用贤能,方足以振弊起衰。贤能被遗弃在民间,是莫大的人才浪费,但却往往人事管理阻塞,以致不能任用;因而,当政者必须时刻留意发掘人才,蔚为国用,以造福全民。而贤能的人,也应当诚心诚意,不断进修,充实力量,以服务人民为己志;否则,也会因不合时宜而被淘汰。

《通典》所述井田制十大德用,正是“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井养而不穷也”。井田制原是洛书九宫八卦在农业制度、营造规划制度的具体应用,后来演化成为三代时期“洪范九畴”治国根本大法。

井卦六爻以三阳为井水、三阴为井身。初六为井底,此井刚凿出,尚未安置木质井盘,故“井泥不食”。九二、九三为井水,井字木盘衬砌,水已澄清,九二下比初六,其向下行,故“射鲋,瓮敝漏”,九三仍处下卦而不能汲用于上,故“行恻”而“求王明”。 *** 为井壁,上比君王,修德如以瓦砌筑井壁,“井甃”可证西周王室发明陶瓦井。九五井水合中正之德,故“井洌,寒泉食”。上六至于井口,水井功成,“井收,勿幕”,邑人可受福泽矣。

陈梦雷曰:以六爻之序言之,初泥而二谷,井之地,在下未见于用者也。三渫而四甃,在人位,则人事尽可以待用矣。五洌而上收,则得乎天,功用及物,井道大成矣。

黄寿祺曰:后汉李尤「井铭」曰:「井之所尚,寒泉冽清,法律取象,不槩自平,多取不损,少取不盈,执宪若斯,何有邪倾。」此铭将寒泉视为清廉公允的象征,称颂井水不损、不盈之质量,寄托作者对政治清明的殷切期望。

黄寿祺又曰:井卦将井予以人格化,先以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之特性,描绘一个守恒不渝,大功无私之君子形象:再以「汔至,亦未橘井,羸其瓶,凶。」告诫君子者俢德惠人,要有始有终,不可功败垂成。

【原文】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往来井,井汔qì至,亦未繘jú井”,未有功也。“羸léi其瓶”,是以凶也。

【译文】 《彖辞》说:本卦下卦为巽,巽为木;上卦为坎,坎为水。水下浸而滋润,树木得水而生长,这是井卦的卦象。井以水养人,经久不竭,这是井卦的品德。卦辞说“改进邑落而不改建水井”,因为九二、九五阳爻分居下卦、上卦的中位,位象相合,像水井适用,不用改造。“众人往来井边汲水,水井干涸淤塞,也不去加以淘洗”,是说长此以往水井将对人们失出功用。“打破吊水罐”,自毁坏生活用具,所以是凶险之象。

什么是井?彖曰“巽乎水而上水”,这就是井。即顺乎水之性,将其取上来。水性下,居亦下,今则将其取之于上,如何取?以绳系瓶深入水下,往来汲之。卦上坎为井中水,下巽为绳索,互离为瓶,绳、瓶落入水下为汲水象。巽为顺为入,坎为水,巽下坎上,故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上卦“坎”占天时为‘水’,下卦“巽”占静物为‘绳’为‘直物’,水在下汲水需放绳汲水使上,故称谓“巽乎水而上水”。

马其昶曰:雨雪消化之水,渗入土石,积聚而成泉源,由地开孔以通泉谓之井。故曰:巽乎水而上水,井。

郑玄曰:坎,水也。巽,木,桔槔也。互体离兑,离外坚中,虚瓶也,兑为暗泽,泉口也。言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

荀爽曰:木入水出,《井》之象也。

孔颖达《正义》曰:此就二体释“井”之名义。此卦坎为水在上,巽为木在下,又巽为入,以木入于水而又上水,井之象也。

来知德曰:凡井中汲水,井上用一辘轳,以井索加于其上,用桶下汲,方能取上。是以桶入乎其水方能上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

“井养而无穷”,任由取用而不枯竭。此比人身与万物中之道物,日日耗损而却又能随之再来,去之多则来之多,去之少则来之少,如井水相似“无丧无得”。井水用以养人取之不竭,故称谓“井养而不穷”。

二爻五爻皆为刚不当位,两爻居中“刚中”为敌应,故而称“不改”。

改邑不改井,言村落可以改建迁移,但是井则不可。易以井喻生命之根,言万物之生命,其根既定再也不能改变,而其形体外表则能迁移或发生种种变化。彖曰“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此言所以不改井之故,即因刚居中。刚即阳,即是生命之根;居中则即生命具有可靠的牢固根基,此根基既定便不能改动,动则性命难保,故不改。所以,《系辞传下》曰“井,德之地也”,德即道,性命之根;地即此根所居之所。

孔颖达曰:叹美井德愈汲愈生,给养于人无有穷已也。而井体有常,由于二、五也,二五以刚居中,故能定居其所而不改变也。不释往来二句者,以「无丧无得,往来井井」皆由以刚居中,更无他意,故不具举经文。

汔至亦未繘,汔,水涸,汔至即到了井水枯竭时。繘,用以提水的绳索,亦未繘即是“提水的井绳也就不能再用来提水了”,此繘为动词,用绳提水义。

井羸其瓶凶,羸,挂住、卡住、夹住诸义;瓶为盛水之器。盛水之瓶被卡在井里,水取不上来,有水用不上,井也就徒有井之名,失去井之实,所以凶。

前三言为井的性质、作用,后二言为井失去井的作用后果。井枯无水,比为道物耗尽,提不出水来就是生命没有了道物,生命也便随之毁灭;井虽有水,但取水之具出了故障,也提不出水来,生命自然也不能再存在下去。这两种情况,都是万物所以毁亡的根本原因。

未繘故无功。井拘累其瓶使水覆。故凶。繘所以出水通井。今居初未得应五。故放绳汲水“未繘”,所以称为“未有功”。

“井”是称谓二爻,“瓶” 是称谓初爻,两爻不当位刚爻占中位,初爻欲应五爻,为二爻所拘“羸”,所以称为“羸其瓶是以凶”。

刘沅曰:人必资水以生,以其为生生之本,汲水将至,遽败其瓶,则失井养之功,并失上水之用,是以凶也。孟子曰: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意从此出也。凡修身治世之道,可以利济于无穷,而不终其功者,皆类此。

【原文】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巽,巽为木;上卦为坎,坎为水。水下浸而树木生长,这是井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井水养人,从而鼓励人民勤劳而互相劝勉。

《井》上卦“坎”为‘水’,下卦“巽”占地理为‘木’,因此称谓“木上有水”。

上“坎”占人物为‘江湖之人’为众为“民”为“劳”,故而称谓“劳民”。二至四互“兑”为言,故称谓“劝相”。是指以言语劝导,使“劳民”有所勉。

下巽木、上坎水,故有木上有水之象,木上有水言树木体中有水分津润,由根茎而向上运行,犹如井水被汲上以养人。君子者观察井卦木上有水,井水汲上,以养万民之象,悟知当教导人民,效法井德往来井井之勤劳,勤于耕稼以奉养其上,并劝民相友、相助、相扶持,以广益于民。

朱熹曰:草木之生津润皆上行,直至树末,有木上有水之意。 郑玄曰: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桔槔,古人以横木架于井上,一端挂汲水器,另一端系重物,以杠杆原理上下运动而取水。

吴如愚曰:君子观井象而以为井田之法,使民服田力穑,劝劳以奉养其上,又劝其相助而不敢惰。

张洪之曰:井田之制,未足尽井田之实义,沟洫外当掘井以备不虞,资灌溉,加以友助扶持,井养之意乃尽。

马其昶曰:木上有水即桔槔之象,井之用也。桔槹运转不已,亦有劳相之义。

李心传曰:劝相亦为井田而设,即相友、相助、相扶持。

井通也,下水上达。德之地也。井为汲水所用,人类须臾不离水之滋养。故井当稳定而不可迁移,《周易》以此形象告诫世人定要修养道德。即便必须改变之际亦当坚守正道,善始善终。故曰:井,德之地也;井居其所而不易位。井卦象辞曰:君子以劳民劝相。井者通也,下水上达。通者,通民意也,将民意上通于治国者;治国者当尊重民意,顺应民意,如此方可始天下恒久。所谓“劳民劝相”故曰:井以辨义。此义之义,乃谓深明大义也。

孔颖达疏:“劳谓劳赉lài赏赐也;相,犹助也。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君子以劳来之恩勤恤民隐,劝助百姓使有成功,此则养而不穷也。”

朱子(朱熹)曰:“劳民者,以君养民;劝相者,使民相养,皆取井养之义。”

有关水井的发明历史,古文献中有“黄帝穿井”与“伯益作井”二说,二者并不相违。《周书》:“黄帝穿井”,《世本》:“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世本·作篇》、《吕氏春秋·勿躬》、《淮南子·本经训》:“伯益作井”。“黄帝穿井”主要是指比较原始的水井,故曰“穿井”,而伯益是水利专家,“伯益作井”是说水井修造工艺的成熟,考古也证实了这一点。

黄帝造井重在创立“井田制”的理想制度,井田制是君子“劳民劝相”的具体措施。杜佑《通典·食货典·乡党》云: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於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凌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夫始分之於井则地著,计之於州则数详。迄乎夏殷,不易其制。

上述井田制有十大德用,正是“劝相”之意。“迄乎夏殷,不易其制”即卦辞“改邑不改井”,《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村邑的规划是以井为定则,故曰“改邑不改井”。

井田制将农业规划、城镇规划和社会治理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缔造了孔子所说的三代时期小康社会的主体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城镇、建筑的名物制度,城镇名称有:市井、井邑、井国、井曹、浩特(蒙语:井);聚落名称有:乡井、桑井、井庐、井墟,井闾,井里;街道名称有:井巷、井里、胡同(源自元代蒙语:井);宅院名称有:井屋、井庐、井庭、井院、天井;装修名称有:井阑、井床、井眉、绮井、藻井、龙井;等等。“井井有条”一词,源自井田制规划的条理;“背井离乡”一词,源自井田制规划村邑以井为中心,井便有了家的概念。

井田制完全符合洛书九宫八卦格式,这不是偶然的,伏羲画八卦奠定了华夏文化的根基,5500年前的凌家滩含山玉版已有九宫八卦格式,这比黄帝早了700年,黄帝创立井田制是继承了华夏文化的道统。

《尚书》曰:“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尚书·洪范》孔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洪范即根本大法,“畴”本义为耕地(耕、畊,从井,“田”古文为井字格,此皆是井田制在古文字上的遗存),九畴原义为九宫格井田制,后来把九畴引申为国家的综合社会制度。

《说文》曰:“刑,从刀丼。《易》曰:‘丼者,法也。’”段玉裁注:“此引《易》说从井之意,‘井者,法也’盖出《易》说,司马彪《五行志》引《易》说同。”愚以为:“井者,法也”当是源自井田制,其不见于今本《易传》,应属古《易传》遗文。

刑字古文从井,此“井”旁当是指类似木质井盘的桎梏刑具,黄帝时已有桎梏,《山海经·大荒南经》:“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

《庄子·天运》:“九洛之事,治成德备。” 陆德明《释文》曰:“其即谓禹所受之《洛书》九类乎!” 王先谦《集解》引杨慎云:“九洛,《九畴洛书》。”

《汉书·五行志上》:“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从伏羲开始,洛书九宫八卦文化一直影响着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井田制推行两千多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的疆域划分,明堂九宫制度,四合院中间空地称为“天井”正是井田制文化之遗存,《内经》有九宫八风、九针之法,数以九为至尊,刘徽《九章算术注》说:“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九章是也。”《周易》的阳爻称为九,术数学中的奇门、太乙以及堪舆玄空之学皆是以洛书九宫为象数模式。

困卦 是生命事物得不到足够的给养,存在受到威胁,更谈不到发展上升。究其根本原因,之一是保证生命安全的泽水下渗、下流损失了,第二是保留下来的水分也被阻塞、分隔,不能尽其所能。井卦刚好相反,如那些生长在干涸的罗布泊里胡杨林,用很深很深的根,能够汲取地下深处的水分,运输到枝稍,还能够吸收利用沙漠中昼夜温差形成的露水,形成木上有水的状态,也就是能够得到水、能够保障生命给养的状态。对于人来说,河流湖泊干涸了,仍在原地要活命,只得打井,通过打井,古代通过木制的辘辘或者水车,将水汲取到地面,也呈现出水在木车上、木桶上的井卦形象。无论是树伸根、人打井,都是利用地下深处的水,使之上升,保障给养。都是解困的根本智慧。之一,将下渗损失的水提升上来了,第二,将原来阻塞隔离的状态打通了。

井卦 的主题是讲解困得养的智慧。从水井保障民生用水发展出井养一词。井养:

之一层,是水井可以保障饮用水;

第二层,有水就有农业,就可以保障农业生产;

第三层,农业发展了,才可能保障其它行业发展,引起社会精细分工,形成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方,也就是市井,满足民生更广泛更高级的需要;

第四层,遵守社会规则的人,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才能够保障生活、生产和交换,这样,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保卫者、教育者。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够真正享受劳动成果、享受社会井养之福;

第五层,人民需要物质享受,也需要精神享受,需要文化艺术享受,这样就又形成了人类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不同状态,人正是生活在这种文明状态中,饥渴的头脑才能够得到得到井养,不断激发劳动创造的活力;

第六层,井养不只是求一时一地,井养力求持续广泛并获得不断提高。只有进入理想的大同境界,才有可能。

这六层井养的状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对应。对于原始人而言,只要有水就有命。属于之一层井养状态。对于产生了农牧业生产劳动的社会,属于第二层井养状态。对于产生了手工业和低级商品交换的社会,属于第三层井养状态。对于产生了机器大生产的现代社会而言,属于第四层井养状态。对于科学和谐民主富有的理想社会而言,属于第五层井养状态。进入理想状态了,人类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级的追求,那就是第六层井养的社会状态了。

作为个体的人,都会在井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中居于一个层次和地位,都是在天地自然社会的井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上升的。在获得井养的同时,也对于井养的环境产生着或者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这样,每一个人就获得了不同的人生价值。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这里的君子,指社会上层、处于管理地位、保障社会安全地位和教育地位的人,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部分的人。这些人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又必须享用物质成果,也就是必须木上有水,得到井养,他们的井养如何保障呢?只有通过服务于经济基础,保障社会劳动生产正常进行,只有通过劝即教育人民掌握劳动本领又能够相、即互相帮助,人民安居乐业了,他们就可以获得税收,也才能过上得到井养的幸福生活了。

劳民,让人民勤劳致富,这个本身没有错。然而,在古代,由于脑体分工,限制了劳动人民享受文化艺术和优越的井养条件,君子们处于统治地位,处于小看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偏见中,只知道劝老百姓进行体力劳动,而不会激发他们的精神文化创造功能。现代的君子,应该为追求劳动人民知识化的境界而努力。劝相,教育人民相互扶助,这本身也是正确的。然而,在古代,也有虚伪说教的一面。因为存在着事实上的剥削和被剥削,穷帮富、穷养富才是剥削社会的本质。穷帮穷是自然的,富帮穷也应该、也很好,都应该提倡。对于只是为富不仁、不愿意帮助穷人的人,看不起穷人的人,只是欺骗穷人的人,穷人可不能只听他们虚伪的劝说,在困苦的境界中梦想求神保佑来世的幸福。现代社会的君子,应该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可能得到理想的井养,享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荣誉和地位。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END -

    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