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客家人的寻根情怀 寻访梅州曾氏开基祖裕振公南迁史

最后更新 :2023.09.26

 

我从哪里来?客家人的寻根情怀 寻访梅州曾氏开基祖裕振公南迁史

曾祥裕 曾海亮

发号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三个最经典的哲学问题。

值此清明节之际,我向梅州开基祖裕振公致以崇高的敬意,感恩这位先辈为宗族生存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发号台
发号台

我在广东梅州以及潮汕地区风水实践时,常遇到海外侨胞回乡寻根。

客家人追求生命之根,必然要感恩为他们安身立命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开基祖。 值此清明节之际,我行至粤东北部,向梅州开基祖裕振公致以崇高的敬意,感恩这位先辈为宗族生存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客家人南迁是一部苦难史、奋斗史,自西晋永嘉之乱起,北方战乱频繁,加之水、旱、虫、冰冻灾害不断袭来,为求生存,识变从宜,北方汉人被迫不辞关山迢迢向南迁徙。

在南迁的人流中,我们曾氏祖先15派据公,西汉末年官关内侯,不愿在奸臣王莽手下做官,于公元10年夏历11月11日带领全族千多人由山东武城出发,南迁江西吉水,在文峰老屋开基。至此,曾子后裔已迁徙到15个州郡。

我们在梅州做风水文化考察时,了解到,梅州各地有不少曾氏宗亲,其中赫赫有名的一支是裕振公。

追赶溯裕振公发脉,源自曾氏迁入福建的宁化房系。

发号台

旧公六传后裔40派曾中彦,原随祖父曾沂居宁都清泰乡稿源上村,北宋初,(约970年)迁福建宁化县怀德乡橄榄村。

其后裔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宁化房系,衍宁化、上杭、永定、平和等地。 此外,南丰曾氏51派曾淳,也于公元1112年(宋政和二年),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下村。

据史料,53世(嘉应始祖)裕振公 (南宋)字玉鸣,行念二郎,居福建汀州宁化,官至奉政大夫,尊为嘉应镇平徐溪曾氏开基祖。

据考证,裕振公,乃嘉应曾氏一世祖,广东无县不曾,皆嘉应蕉岭裕振公之功,其墓居白渡峰溪,名玉鸣,玉鸣,有金石玉振,象贤崇德之意,裕振公有40万曾氏裔孙,公之名,世所深入,其名有德性之光。

诗句云:

木铎声中天降福,

景星光里地无灾。

木铎,即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训行振鸣(裕振,玉鸣),以引起众人注意。

《礼》,徇以木铎。

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

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故木铎,比喻成宣扬教化之人。

而裕振玉鸣公,名义为重文宣,崇教化,可为公名之正解,亦是曾子宗圣,继志述事,道传一贯之演义。

又据新铺南山、同福《曾氏族谱》记载:曾裕振,字玉鸣,念二郎,曾氏武城53世。元兵乱时,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马墩下迁至古梅州程乡县石窟都蓼陂乡( 即今蕉岭县新铺镇同福)。“同福、金沙、招福、南华坝、兴宁、嵩山、畲里、小乍、小洋等处,尊他为始祖”。

又据今同福新方里上屋祖堂堂联:“溯二世由宁化迁乔,启后发祥,祖德宗功垂千载;合两房靠新丰筑室,奉先思孝,馨香俎豆祝万年”。

从堂联看,二世来开基。

发号台

族谱又载,裕振葬高山大坪上湖面,妻陈氏,生子二:政、真。或者二世带裕振骸来葬也可能。又据《客家姓氏渊源》(梅州市)第135页,嘉应州石坑、阜山世系:“裕振,封奉政大夫。因元兵乱,由赣州徙福建宁化。生子二:天秩、天桢。”“政,字天秩,号顺辰,元进士,官大理寺。配聂氏,生子四,启源、启溪、启沧、启海。天秩殁后,其妻聂氏偕弟天桢由宁化徙居梅州。”

至今广东可谓“无县不曾”,以现今所调查到的广东曾姓是全国曾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听说裕振公的归宿地保存完好,而且是一方风水宝地。

我与宗亲曾伟星等人兴致勃勃,驱车赶往梅县白渡嵩山高思溪口,在一名叫大坪上湖的地方找到裕振公坟墓。

我与曾伟星虔诚地面朝裕振公坟地三鞠躬,返身环顾穴地风水,果真是山水秀美,龙虎砂内拱有情,朝应峰也挺秀,墓地前有个小水塘。

经测坐穴为壬兼亥,一条清流从坤申方蜿延过堂,出巽巳宫,内堂水放坤口,碑上注明为兴国风水师所扦。

发号台

但据传说,此穴为刘江东所扦。葬在“生龙口”旺穴,喝名为“卧猪暴兜形” ,或叫“黄龙出洞形”,依刘江东之见,按山岗龙脉取向,并交待准备好拟下葬的上祖金埕和一切下葬用具,还特地吩咐要准备二斗芝麻种子在下葬时播撒在墓坟周围(意为繁衍子孙千万),安排人手,就地等待时日,见到有戴铁甲帽者经过之时,就立即下葬。

于是,我曾家族中商议决定把嘉应始祖裕振公妣陈太孺人葬于此,一切准备就绪,就地搭蓬,守株待免,等待吉日良时到来。可等待了个把两月,深山僻壤,哪有戴铁甲帽者经过?忽一日十一时多,见一补锅头者头顶一口大铁锅经过,等待者立即省悟这就是戴铁甲帽者,于是立马下葬,并将二斗芝麻种子播撒在墓坟周围。

现在看来,二斗芝麻就是裕振派下当今的二、三十万裔孙。

传说葬后晚间能听见猪叫声,墓地小溪对面吴姓人在坟地附近种的菜,在晚间都给猪吃光了,有种无收。

纵观裕振公的墓地风水格局以秀丽温雅见长,尤如古典诗歌的婉约派,而并非之前我所考察梅州邓氏祖地格局那般豪放。

这也符合曾氏古训慎独、内省的思想,藏而不露,与天地相融,不招摇过市,不追求奢华。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感谢宗亲提供有关图片)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