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滨州04丨东张集的风水

最后更新 :2023.09.29

 

发号台

这是“文化滨州”系列第04篇文章

欢迎来到玉龙空间。

在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有一个村庄名叫东张集,村里面许多人姓张。

据《张氏家谱》记载,东张集的来历是这样的:

元朝时期,从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城往西北走二十五里,可以看到一个村庄,叫老鸹窝张家。村里曾经有一户人,户主叫张杰。

元仁宗延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314年(很好记是不是?这时距离朱元璋建立明朝还有54年),张杰一家接到圣旨,要和同村姓田的兄弟八人一起移民到现在的山东滨州一带。

古杨城畔日西斜,夹道高槐噪暮鸦。

共说迁民从此去,不知迁去落谁家。

——民国·崔秀峰《古大槐树赋》

发号台

张杰等人一路跋山涉水,最终来到了秦皇台脚下。

他们东瞧瞧,西看看,最终发现在秦皇台东北方向十里左右的地方,看起来比较适合居住。于是,这两大家子人在这里安家落户,建立村庄。

当时,田氏人口比较多,所以村名为“田八堤口”。

经过岁月变迁,村里面姓田的越来越少,姓张的越来越多。

张家人去世后,会被埋在村南的荒地里面。这里是张家的祖坟,长着许多红荆树。

明朝永乐年间,渤海湾发生海水内侵,滨州的土地盐碱化变得更加严重,只有特别耐盐碱的植物才能在这里继续生存下去。

而红荆树,就是一种特别耐盐碱的植物。

红荆树也叫荆条,以前有一段专门描述渤海湾的民谣,里面就提到过荆条:

渤海湾,盐碱滩,

少打粮食多产盐。

树木种不活,

只见荆条守沟边。

大家眼瞅着张家祖坟里的红荆条越长越高,越长越密,于是给“田八堤口”改了名字,称为“红荆坟张家”。

发号台

相传,这一片红荆坟,在张西铭嘴里变成了一块风水宝地。

张西铭,字原仁,红荆坟张家七世祖,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再升刑部郎中。

顺便说一句,这一年考中进士的还有李春芳、张居正、王世贞。

一说嘉靖皇帝,大家都不陌生——《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明世宗朱厚熜,陈宝国饰演。在民间,他最广为人知的事情就是沉迷于炼丹修道无法自拔。

话说有一天,嘉靖皇帝上朝,竟然来了兴致,想听听满朝文武说说各自家祖坟的风水。

满朝文武一脸黑线,又不能当面指责皇帝不理朝政,只好一个个背了几句风水书上的行话,敷衍嘉靖皇帝,希望他赶紧打住这个话题,聊点正事。

然而,张西铭一直低着头没开口。

他不说话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这件事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哪有皇帝在朝堂上跟满朝文武议论祖坟风水的?

第二个原因比较伤感,他幼年家贫,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买不起棺材,只能以秫秸箔裹起父亲,捆了三道草绳子,匆匆埋葬在红荆坟中,实在没什么可夸耀的风水。

因此,张西铭想降低存在感。

然而,嘉靖皇帝点名了:“张爱卿,轮到你啦!你家祖坟风水怎么样啊?说给朕听一下。”

发号台

张西铭不好实话实说,灵机一动,现编了一套词应付嘉靖皇帝。

“启禀万岁,自大明开国以来,皇恩浩荡,臣亦受其福佑。要说我家祖坟的风水,那真是:诸侯把门,辕子牵马,吉星高照,人马相随。祖坟内有千棵紫金树,青龙遍地爬,就地盘仙果,长生不老花。”

嘉靖皇帝听完一愣,哎,这套词新鲜,以前没听看风水的说过!

他根据张西铭的描述脑补了一下画面,连连惊叹,不禁追问:“张爱卿,那你家祖上下葬时肯定盛况空前吧?”

“回万岁,家父下葬时并没有什么盛况,只不过……棺木用的是九节龙骨木,外加三道紫金箍。”

“哎呀,太神奇了!来人,准备车驾,朕要亲自去张爱卿老家一趟,好好参观一下这块风水宝地!”

这下,张西铭有点慌了,急忙阻拦:“万岁,您万万不可去啊!我家乡的蚊子特别大,嘴长三寸,能入木三分,啄起树木来咯咯有声,恐怕会惊了圣驾。”

嘉靖皇帝脸色一变,但又有些不信:“如果蚊子真的这么大,那么当地百姓怎么生活呢?”

“万岁,这种蚊子有个特点,弃臭喜香。乡下人在田里忙活,浑身汗臭,蚊子根本不叮,只会追逐那些细皮嫩肉的人。”

“呃……张爱卿言之有理。算了,朕不去参观了。”

嘉靖皇帝打消了起驾参观的念头,张西铭这才松了一口气。

发号台

那么说,张西铭编的风水,到底对不对呢?

也对,也不对。

张西铭编的那套风水词,其实是在描述自家祖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翻译一下的话,是这么回事:

诸侯把门——朱家村、侯家村。

辕子牵马——袁家村。

吉星高照——高家村、齐王赵。

人马相随——任马庄、马坊。

千棵紫金树——红荆条。

青龙遍地爬——辫子草。

就地盘仙果——地枣。

长生不老花——野柴胡。

九节龙骨木——秫秸箔。

三道紫金箍——草绳子。

大蚊子——啄木鸟。

这就是张西铭家祖坟的风水真相。

后来,红荆坟张家改称东张集,但这个传说一直流传了下来。

发号台

顺便说一句:张西铭的家,其实不在东张集。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张西铭归隐,把家搬到了滨州城内西街,并且在“滨州三台”之一的卧佛台上种植果树,修建私塾。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张西铭再次得到重用,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直到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告老还乡。

也有一种说法,移居滨州城内西街的不是张西铭,而是他的父亲张拱宸。

至于哪一种说法正确,就留给老张家的后人去解答吧。

闲言碎语

明朝还有一位张西铭——张溥,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朝晚期文学家,代表作《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文化滨州01丨秦皇台的传说

文化滨州02丨杀虎刘的来历

文化滨州03丨马士举的庙会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