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廖仲恺何香凝悬棺墓

最后更新 :2023.10.01

 

发号台

江苏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钟山南麓天堡城下,明孝陵以西,面临前湖,古树参天,森林茂密,环境幽美,建筑雄伟。墓高逾6米,用水泥砌筑而成。

见坟冢如此高大,出于好奇之心,于是问傍边晨练之几位老者:“廖与何的尸体葬于此墓的哪个位置?”几老者答,墓的中部。并言廖仲恺墓葬很有特色,采用的是悬葬。

悬葬之俗古既有之,这方面的记载史料很多,但近代尚未闻有悬葬之举,廖仲恺为什么要用悬葬呢?事情还得从83年前说起。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廖仲恺(1877-1925年),字恩煦,广东惠阳人,同盟会的骨干,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故友。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革命统一战线后,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他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 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遇难。1926年6月,其灵柩由夫人何香凝女士运来南京,9月于此举行国葬。当时采用的方式是悬吊式葬法,既棺材被铁索悬吊在空中。据说这与廖仲恺被刺一案始终没有被侦破,成为一桩悬案有关。对他们进行悬葬,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

  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恺夫人,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拥护国共合作,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在廖仲恺先生遇难后,她继续团结国民党左派与右派进行斗争,1947年与李济深等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解放后,她已近古稀之年,仍担任国家重要职务,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在全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972年9月6日,何香凝的灵柩运至南京后,有关部门经过充分的准备,把廖仲恺墓的后中部两块水泥板打开,将何香凝的尸体送入墓中与廖仲恺合葬。至今后封上的两块水泥板仍有很明显的痕迹。

呜呼,逝者已去,空留遗恨,那主使杀害廖公的凶手未揪出来的悬案恐怕只能一悬到底了。而廖何二位的墓地因其幽雅美丽已经成为钟山脚下的一个旅游景观,他们悬棺而葬的传说,也为后人瞻仰凭吊增添了一项新的话题。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墓前平台的左右两端,立有两根仿六朝陵墓神道石柱式样的华表,顶端刻有莲花形的圆盖,圆盖上各有石辟邪貔貅

发号台

墓前平台的左右两端,立有两根仿六朝陵墓神道石柱式样的华表,顶端刻有莲花形的圆盖,圆盖上各有石辟邪貔貅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