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侯钝伏“白马穴”揪出“龙眼石”

最后更新 :2023.10.04

 

发号台

珀珊曾厝村古龙脉龙眼石

晋江市东石镇曾厝村后,有两块天地生养、晶莹透泽的花岗岩石。这种圆形状的石很奇特,呈现出璀璨显明的花纹,既好看又如像琥珀更加夺目。连路过途中看到的人忍不住都想要上去踩踏几下,被周边年长的居民称为“龙眼睛”或“龙眼石”。

关于“龙眼石”,是有一个行龙起脉的典故。

发号台

宋始,德化县令曾穆(乃北宋著名宰相曾公亮之祖父)与晋邑官僚南下视察民情,随行至其父——曾峤 ,耕耘居地,见此地有着绝佳的山川地脉,山峰秀丽的自然奇观。就是今日的山呼“宅里”,村落坐向于巽乾辰戍;位在庵山(普济庵)西北。从古时林口村坡落龙的七苞之一,延伸至“宅里”艮卦落脉起苞,回脉于巽卦,脉结第五苞,上庄村(在大房村前,今已废)及下庄村交界脉结六苞,直伸至脉落金门结脉为第七苞。而宅后脉结分成左右支臂向前延伸落在庵山(普济庵),名称“龙脊山”,亦称“龙首山”。左手向东南直伸起苞状如青狮,狮身脊柱椎上的白石,似白兔觅食之状,则是“青狮白玉兔”天然形态之景观。形成了龙脚。右手向西南直伸至石兜村金鸡山,金鸡冠状似如麒麟身,则是“金鸡绿麒麟”形态之优美,又形成了龙脚,像一条龙似的起伏回首的状态。

发号台

白石墩(又称白墩头)是当今的“白马穴”。如龙的火珠正对着南安白石山猴坑(待考)。白石墩西畔雾露涯“李家港”(现建坝截流为“达群水库”)通达吕厝村至大房村(庵山,龙首山),再由九湾十八斡(曲)通往珀珊(现截流为曾厝村水库)而入(见唐《林氏海书》晋南沿海地形考)。好似如银龙吐水戏火珠之态。有经云:“火若遇水成既济,兵权万里”。既济,原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此指龙的火珠遇上吐水便得扶助而发福,主掌兵权,统帅大军之意。而今村正喜坐龙背,故曰:“壬骑龙背”。《喜忌篇》云:“阳水叠逢辰位,是壬骑龙背之乡”。有诗云:“阳水多逢辰字乡,壬骑龙背贵非常”。是说村得壬骑龙背 风水地脉配合得当都是朝廷栋梁之才。辰龙得壬水而生,故今村地体穴位:“银龙吐水戏金珠”。

发号台

至明洪武在位,深怕被人夺去他身坐金銮殿宝座。奉诏令江夏侯周德兴游荡各地,侦探天子地,如有发现鞭毁免奏。路到闽南一带连毁破了十八块天子地,其中珀珊曾厝居首之一在内,忽见行龙落脉于“庵山,龙首山”左右支臂直伸相接环抱,灵钟秀气,如龙起伏回首之态,似乎有灵气飘散其间。于是反复察看,又不见龙眼之睛(龙眼石)。江夏候急下令,御林军转向西北到白石墩似如银龙的火珠。原来,白石墩上有大长石坪状似白马,正是活穴天子地,险些漏掉。当时无法弄到此穴,只有另寻方案来毁穴训服。江夏侯调来铁匠,把大铁尺熬红插在白马穴上,再用铁尺拖过白马背上,七七四十九次,白马穴被训善。至今,白马穴建于水塔,大石坪痕迹还可考,就是江夏侯焚毁经过的证据。江夏候为了真正断毁天子活穴,令御林军从古亭埔玉峰村开辟一条小路,途经白石墩直通石兜村、吕厝村,将白马拴在下庄村后的埔仔头上,这条小路称谓马索。再开辟往安海镇通达金井镇大路(即塘东大道,亦称东京大道),以斩断龙脉之灵气。而为的是再要侦探龙首灵脉的“龙眼石”在哪里?结果被御林军施工探出在村后,正好发现埋在地里的“龙眼石”藏得密密的,深挖不见底,江夏侯走到前面,不放心地越头一望,见此状忙鞭一抽,正劈伤了右眼,下沉约20公分左右,当路长期被人畜踩踏行走通过,劈伤其形至今还可辨认。从此,天子地活穴遭受破坏,龙山曾氏官运日就衰穨。后来,居民把常称厝后路的“龙眼石”将白灰壳土砌粉抹截横于大路,挡住“龙眼石”免遭受水流冲刮被破坏的影响。随着时代逐渐的变迁,居民建宅越来越多,至今“龙眼石”也就一直湮藏于村里,由老协会树碑保护着。

发号台

《“珀珊古龙脉”龙眼石》落款:曾厝老年协会 二零二二年 立

综上所述,正符合《曾氏族谱》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曾氏龙山七世祖、德化县令曾穆“择曾厝风水宝地建居”。而据明《赤店乡土志》及清《西山杂志》载于有关曾厝白马穴之事,以及厝后路“龙眼石”的情况相吻合。关于《曾氏祠堂志》所记载及听闻的“龙眼石”的记录,是否以东石曾厝山脉事迹有关,还需再进一步探索。

发号台

【本文由“慎独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作者曾传芳,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