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个什么理儿?

最后更新 :2023.10.04

 

咱们的老祖先很有智慧,所总结的一些个俗语,言简意赅,口口相传,却体现着他们的生活实践经验,令今人受益匪浅,如下面这句: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您知道有何寓意吗?听起来好像蛮残酷的。

分开来解读,人过五代另起坟,重点是五代,说白了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宗亲关系。

发号台

五世同堂

按照传统祖制,咱们的称呼一般都是要分为上下九代,分别是从“你”为中心,往上,你父亲,你爷爷,你曾祖父,你高祖父,你得叫太太爷爷;往下,你,你儿子,你曾孙,你玄孙,其中的任何相邻近的五代人就是上头说的五代。

那中国人不是最血脉亲情,家和万事兴嘛,又怎么会有人“过五代另起坟”之说呢?白话就是,家族超过五代,或者说一般百姓家过了五代的坟,古人会认为没必要继续祭祀,后人得重新另起一个坟来供后人瞻仰,以期继续庇护后代。

发号台

九族五服图

这样的说法也是科学的,因为古代种种原因,如医疗条件、战争瘟疫,天灾人祸等,五世同堂或叫五代同堂的情况,说实话,并不多。

古代又是小农经济,耕田犁地,才能解决吃饭的大问题,这就需要大量劳动力,需要更多的孩子,随着一代代的出生,男丁成家分家出去独立门户的、女子出嫁到外面的,科举中榜迁居外地的、外出务工经商的,也是开枝散叶子嗣们个谋生计,各顾各的一滩滩,感情就会变得越来越淡。我想这么解释,大家都有感受吧?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别说超五代往来少了,我看一代之间天南海北的日子久了都生分。

发号台

三苏祠

古人比我们更看重血缘,宗族意识更强烈,但就是用各种礼法,宗法、民俗维系着,无奈,一代一代,也是越分会越多。三代以内还能维持走动,爷爷辈与父辈还认识,但三代之后,也就不行了,而到了五代,就是一个临界点,超出,虽然血缘还在,但跟陌生人也差不多了。

以我为例,我爷爷也有兄弟,不过我爷爷活着最长,他还时常写信跟老家他兄弟的孩子们五代后,上百年了都,既然大家关系都不那么紧密,不如另立祖坟,繁衍新的一脉。

发号台

杯酒释兵权

另外,古代人治社会,我们看史书动不动就夷灭几族的,五代以后,另立了祖坟,就算是新的一族人了,这样,也就能避免祸事,为延续家族香火的好办法,不至于一锅端。

如,历史上最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篡了后周柴荣天下,说是要善待柴家后人,但结果,柴荣七个儿子,除了老大、老二、老三,被后汉隐帝杀掉,老六柴熙谨宋初就不明不白的死掉,老五柴熙让、老七柴熙诲不知所终,很可能被赵宋给弄死了。

发号台

小旋风柴进

直到宋仁宗时,才慢慢吞吞地下诏,查阅柴氏谱系,于诸房中,退出年长一人,令岁时奉后周祭祀。

所以《水浒传》里的柴进,根本就不可能是后周皇帝的嫡系子孙,柴荣这一枝应该是第二代就绝了。他的血脉虽然断了,但柴进为旁系的,柴家血脉可每断。但柴家若生活在明代,动不动就被灭九族灭十族,没出五代,真个柴家可真要全被斩草除根了。

发号台

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

好,再来看后一句:房过三代必走人

这个跟我们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很有关系,有个说法很有趣,你看汉字,一个宝盖头,代表有个房,下面的口, 就是代表有人口,最下面就是一个田字,代表有几亩田地,在古代这就叫让人羡慕的富。

发号台

村落群居

所以,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觉得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真正有自己的家,觉得踏实。不过,古人居住条件我觉得哈,没咱们幸福,房子的质量可没今天这么好,没有砖混结构也没有框架结构,而是以木质、泥砖、茅草结构为主。

这就导致,一大家子挤在一块住,一代两代还行,老百姓到了三代,也有个几十年代年头,房子一般都会出现安全问题,更加逼仄,三代后要还住一间房子,那就不是空间真不够的问题,已经破败不堪,危房塌了,团灭。

发号台

皖南古村建筑群

所以,“房过三代必走人”,一个是说赶紧再建新房子去,修修补补不行了为了安全,提高居住环境。二来也是鼓励子孙,好男儿志在四方,各自去打拼,成家立业,繁衍人丁,才算是为社会为家族做贡献。再说了,家里人口多了,是非就多,矛盾就多,一旦聚集爆发,就会出大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上古的舜帝,跟父亲瞽叟和后妈,异母弟弟象住一屋檐下,矛盾很深,差一点就被做了,当然后来冰释前嫌,但常人谁能做到舜的德行?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