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走出来的东北王,漩涡中的五虎上将,为何彭老总极度看好他

最后更新 :2023.10.09

 

发号台

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

西北走出来的东北王,漩涡中的五虎上将,为何彭老总极度看好他

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与朱刘齐名,教员亲自提名,彭老总极度推崇,抗美援朝背后的大英雄,解放东北的不二功臣,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威名赫赫的大将,如今居然会被历史淡忘?高岗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血与泪的历史中有他前赴后继的身影,为何荣誉加冕的时候,他却走向台后?点个赞,我们掀开一段尘封的历史,看看这个让美国人闻风丧胆的东北王,到底在近代史上留下了那么浓厚的一笔。

历史会有曲折,但功绩早晚石出。提及高岗,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总是会带上有色眼镜,对其吹毛求疵,不讲功劳,只谈过错。其实早在2015年高岗诞辰110周年的时候,有关高岗的历史故事已经得到了回应,一声同志足以证明国家和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有着丰功伟绩的大英雄。

高岗是典型的贫下中农,出生在陕西榆林。别看高岗出生贫苦,那方水土却很养人,历史上,陕西北部以横山为中心,方圆几十里,那是正经八百的出过不少有名有姓的大人物。说来闯王李自成,西夏国君李元昊也都是高岗的邻居。

发号台

和天子们成长在一方水土,高岗生来也展露出了极佳的领导气质,从小就担任班干部,在校期间,还曾担任过学生会主席,这一期间结识了刘志丹,为自己的爱国道路埋下了重要的一环。

总有人喜欢把高岗比作有勇无谋的武将,看上去是褒义,实则是低估了高岗的实力。1926年高岗跟随西北军,得以加入爱国事业,当时高岗被委派到国民联军,负责兵运工作,同时在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担任政治教官,一直到国共合作破裂,高岗才再次回到陕北。

事业上失意的小插曲并没有影响高岗的爱国决心,回到陕北以后,他与昔日好友刘志丹再次会和一处,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唤醒人民爱国情怀,一起保卫家国,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陕甘根据地创始人的位置里,一定是有高岗一席之地的。

1935年2月,陕北地区召开了著名的周家硷会议,自此西北军委的旗帜屹立在陕北地区。上当过教官,下组织过农民运动,高岗的作用已经呼之欲出,自然而然的位列在西北军委的核心位置,虽不是一把手,却也只在刘志丹之下,同谢子长并列二把手。

发号台

别看西北军委的旗帜刚举起,但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具有红26军和红27军及周边地方武装的调动指挥权,作为当时的核心人物,高岗当时的可谓是位高权重,更不要提不久之后,谢子长因病离世,整个西北军委的重担都压在刘志丹和高岗身上。

国泰民安的时候,身居高位,或许还会沾沾自喜,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位置越高责任也就越大,盯着你的人也就越多,一言一行都要受到组织的管束,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队伍。高岗就是那种成大事不拘于小节的人,也恰恰是这种生活上的不严谨,差一点导致高岗命丧黄泉。

1935年10月,陕北红军疑犯严重过错,被戴季英等人以“右倾机会主义”为由,将高岗和刘志丹等西北军委核心人物逮捕,甚至准备将其处决。好在中央红军及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危难之际,张闻天救了高岗一命,宣布高岗和刘志丹并无过错。

发号台

1936年,刘志丹在战争中不幸牺牲,西北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大任都落在了高岗身上,以高岗的履职来看,这个位置,高岗确实也坐得稳。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高岗战功赫赫,唯教官马首是瞻,一手游击战打的是炉火纯青,把队伍越带越大。此后,别人再提起西北根据地和陕北红军,一定会把他高岗的名字放在第一位。

抗战胜利以后,在西北,高岗的名字可谓名震南北,可高岗并未沽名钓誉之徒,他心知国家事业尚未完成,自己仍需努力!

故事讲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明白,这人们不都称高岗是东北王吗?这讲来讲去,怎么看高岗都像是西北王!高岗在西北跌宕起伏的经历确实精彩,但这只不过是他征战一生之中的半部史册,相比他后半生的彪悍的战绩,西北生涯倒显得没有那么精彩了。

抗战胜利以后,建国之前,我国大业还有一大步要走,东北则是这一步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别看东北现在落寞,放眼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东北是必争之地。也正因如此,东北地区的问题急需解决,为此全国各地抽调了两万名干部,尽一切可能,让东北早见光明。

发号台

在西北具有极高声望的高岗积极响应号召,将西北大权下放,直飞东北,这才有了高岗东北王的故事。以高岗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到了东北就被委以重任,任军区司令,1946年,又升任为东北副书记,坐镇东北后方。

说到解放东北的历史,多数人都会把主要功劳放在林总及罗荣桓、陈云三人身上。林总率东野入关,确实打了一场漂亮仗,劳苦功高,真是无法否认的,但是这里同样劳苦功高的还有高岗,可以说在解放东北这件事上,除了林总以外,高岗的功劳要大于罗、陈二人。

很多人看历史,多半是当成战争史来看,只讲表面战绩,不看背后的付出。1946年,东北解放在即,形势并不乐观,为此林总率东野入关,打破僵局。为了统一领导,当时的分工也极为反常,一把手林总只是中委,副手彭真、高岗、陈云则都是出自核心局的委员。

众所周知,林总做事风格极为明显,是典型的“重点主义”,直奔打仗,小事一概不问。这样的领导即使好事,也是坏事。好在带兵打仗,不拖泥带水,屡立奇功;坏就坏在,我们是要解放东北,后方事业同样重要。

发号台

恰恰就是林总的“重点主义”,让高岗得以有了发挥的空间。在林总南征北战期间,高岗一直稳坐后方,主持大局。高岗的能力此时彻底彰显出来了。

为了让群众对我们有信心,也会为了更快解放东北地区,高岗号召“走出城市,脱掉皮鞋,到农村去”,把当时所有干部都“撵”到了乡下,不分高低,不分文武,就连女同志都要一视同仁。

虽然都是老百姓出身,但是在城市中生活惯了,总有个别人不愿意下乡。可高岗是谁?那是在战争时期,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好同志,就连土匪流氓见了高岗都要抖三抖,敢在高岗面前唱反调,真是小看了高岗的火爆脾气。

高岗是出了名的暴脾气,但是在东北主持工作期间,他倒是一改常态,工作极为细致,苦口婆心的劝说唱反调的人,深入群众之中,发动土改,让老百姓都有田种。在林总在前征战的时候,高岗把后方打理的井井有条,发动了12000多名干部下乡,一家一户的开展土改工作,为日后的工作,建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发号台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东野的百万雄师背后,高岗的付出或许要高于林总。若不是高岗的苦心被群众看到,东野很难有源源不断的兵源。根据资料显示,三年间,东北共有140多万得益于土改的农民参军。

此外,高岗在东北期间,还干了一件大事,彻底扫清了东北地区的匪患。要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地大物博的东北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匪患可是极为严重的。对于当时的东北而言,又或者对于解放东北而言,匪患问题绝对是最令人头疼的。

当时的东北的土匪大多数分别两种,一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匪,二是成分复杂的土匪,这两部分土匪加一起,足足霸占了东北三分之一的县。据悉,东北154个县,当时就有超过100个县被土匪霸占,无论是生活所迫,还是背景复杂,从古至今,只要是土匪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于是剿匪也成为了解放东北的头等大事,可林总在前方正忙着打仗,总不能把东野的百万雄师拉回来,对付一帮土匪吧?不过好在高岗有着丰富的游击经验,加上民心所向,东北局和自治军势如破竹,打的土匪落荒而逃,足足消灭了10万多土匪,彻底扫除了东北匪患的难题。

发号台

彻底扫除匪患这件事,在当时来说,可谓是闻所未闻。林总得讯,不免大喜,这后方有着高岗坐镇,又何愁前方战事不顺?1948年,林总在辽沈战役中大获全胜,率领东野继续南下,高岗则留在东北继续主持大局。此时,高岗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被委任为东北局书记,同时兼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及委员、东北行政委员会一把手,集诸多要职于一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高岗站在教员身后,腰板笔直,此时,他已经身居高位,更上一层楼了。然而,他的人生和事业,并没有就此原地踏步,因为一年后,他又再次出征了。

1950年,新中国成立第二年,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一切都还在恢复中,朝鲜战争爆发了!朝鲜所经历的不公平,我们也曾经历过,双方又是近邻,虽然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也不能看着朋友挨打,于是教员一声令下,举国咬紧牙关,派出正义之师。

百万雄师,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说起来是豪情万丈,但在那个时间段,里面的艰难险阻,不言而喻。朝鲜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迹。且不说当时我国的国情,单说从1950年6月25日爆发开始,到7月7日东北边防军成立,再到10月19日入朝,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我们便组建了25万大军,这速度足以记载到史册。

发号台

世界想不到,美国人更没想到,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不仅拥有着如此高的号召力,居然还有着极强的作战能力。在一边倒的形势下,硬生生的把美国人打回来了老家。其实透过《长津湖》这部电影,我们能看到当时我军的不易,战士们要在冰天雪地里潜伏,横跨雪山峻岭,还要面临着美国侦察机、轰炸机的威胁,我们之所以能打下这场硬仗,靠的出其不意,用意志换来的出其不意。

可这意志的由来可并非全凭想象,用彭老总的话来说:志愿军胜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是啊,这场数十万规模的战争,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要准备上一年半载,但是我们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拿下了,基本上所有的压力都扛在了后勤身上。

这朝鲜战争胜利,靠的是后勤不假,但这又和东北王高岗有什么关系呢?没错,负责此次战役后勤保障工作的,正是高岗。因为东北边防军组建事出突然,粟总又因病未到位,副司令肖劲光和副政委肖华又有要事在身,整个东北边防军的工作就临时交给了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

发号台

25万大军整装待发,人力物力财力都要有着惊人的消耗,统筹工作至关重要,高岗本身就身居要职,如今又临危受命,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高岗也没含糊,根据现状,即刻起草了7条建议汇报给教员,教员收到消息后连夜批复,为志愿军支援朝鲜赢得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志愿军入朝以后,高岗的东北成为了后勤补给的重中之重,高岗本人也三次入朝,和彭老总商定补给大事。三年时间,高岗奔赴在补给路线上,开设了三条兵站运输险,为志愿军运送后勤物质高达9600多种、260多万吨。

围绕我国近代史,英雄辈出,高岗便是最值得铭记的一位,如今时过境迁,在提及高岗,恐怕很多东北人都很难知其名讳,可是像这样的英雄,我们不应该牢记在心中,让子孙后代知道他们的故事吗?把这条视频分享给您身边的人,别让这段高光历史埋在尘埃里。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