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陵墓——道光皇帝修陵传奇

最后更新 :2023.10.23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提起这位皇帝,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在位期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从此开启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中国将近百年被列强欺辱的历史。

道光皇帝在清朝皇帝中评价并不高,大多数人认为道光帝的能力根本不适合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道光皇帝继位后,清朝就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可是他却无能为力,既没有才能解决危机,也没有识人眼光发掘能臣,最后只能在节俭上做文章,最后落下一个抠门皇帝的外号。

发号台

道光皇帝所作所为已经不是节俭了完全是抠门,和道光皇帝说话不管什么事,只要涉及到钱,马上砍掉一半,然后讨价还价,最后达到大家接受的钱数为止,全然不管多国家的影响。

虽然道光皇帝很抠门,舍不得花钱,但是他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中办了一件最花钱的事,甚至于就连他那个著名的爱花钱的爷爷乾隆和儿媳慈禧太后都无法超越他,那就是修陵墓。

古代皇帝虽然号称“万岁”,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生命长短十分清楚,根本不可能万岁,因此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给自己找一块风水宝地,修建自己永远能够住下去的陵墓。

道光皇帝也不例外,他即位后就开始了修建自己的陵墓工程。皇帝陵墓不是民间百姓随便找个地方挖个坑埋了立块碑就行了,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发号台

工程大,自然时间长,而且道光要求还高,修建异常华丽,因此就要消耗大量金钱,对于这个钱道光皇帝眼睛都没有眨一下,从不还价,马上就批。对道光来说这是自己死后永恒的住所马虎不得,必须建好了,要舒适奢华上档次,钱不是问题,最后道光皇帝修了十五年,而他在位也不过三十年,仅仅是最后一座陵墓就花了240万两白银,而乾隆慈禧修陵只不过才200万出头,因此道光陵墓成了清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陵。

道光的陵墓之所以会花这么多钱,除了道光要求高,极端奢华外,最重要的是他一共修了三座陵墓,自然花费就高了。

道光为什么要修两座陵墓,道光是准备死两次吗?道光当然不能死两次分别埋了,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爷爷的规定阻止了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以至于他不得反抗,至于这里面是否耗费国家的钱,他就不管了。

发号台

清朝入关后一共有两块皇陵区,一座在北京东面的遵化,被称为清东陵,这里是顺治定下的陵区,此时埋有顺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及其他皇族;另一块在北京西面的易县,被称为清西陵,此时埋有雍正、嘉庆两位皇帝及其他皇族。那么道光死后要埋到哪里?两边都是他的至亲,这就给道光出了难题。

其实在他的爷爷乾隆活着时就已经给子孙后代解决了这个难题。乾隆为了避免子孙安葬冷落任何一个陵区的皇帝,特意弄了一个“昭穆”建陵,父子分葬,祖孙相伴的安葬制度。

乾隆将自己陵墓修建在东陵,陪葬爷爷康熙,然后让儿子嘉庆在西陵修建陵墓陪伴爷爷雍正,这样一来不管谁当皇帝,东陵西陵必然会是一个爷爷一个父亲,谁都不能冷落。

发号台

因此按照乾隆的规定,道光自然要在东陵修建陵墓,从而陪伴爷爷。

可是道光根本不想去东陵,也不想去西陵。为什么?他想要独自建陵。

道光帝十分看中风水,非常迷信,他始终认为东陵没有风水宝地,否则为什么曾祖父雍正要离开去西陵,同样西陵也没有什么好地方,他认为的风水宝地只有他妻子的安葬之地王佐村。

道光帝在皇室里有感情的只有他的第一任妻子钮钴禄氏,这是他在做皇子时迎娶的嫡福晋,不过她很早就去世了,道光继位后就将这位妻子追封为皇后。由于结发妻子去世时不是皇后,因此他只能将妻子安葬在王佐村附近。

道光继位后,他要修陵墓,自然希望将来和妻子合葬,不想将早就安息的妻子挪来挪去,于是就想在王佐村给自己修建陵墓,同时道光帝也想效法自己的曾祖父雍正,异地建陵,从而自己独自开辟一个陵区,实现唯我独尊的梦想。

道光想法很好,可是现实很麻烦。当道光说出来自己要在王佐村修建陵墓时,马上就遭到了举朝反对。

发号台

大臣们纷纷反对,他们认为清朝自从开国以来已经有了两块陵区,这已经突破了皇陵建制,而且乾隆皇帝早就为后世皇帝如何建陵已经规定好了,道光这么做就是违反乾隆圣旨,就是不孝,而且在王佐村建陵,是必要清空附近村庄,这样一来花费巨大,因此道光此举没有一个人支持。

皇帝虽然是天子,万万人之上,但是面对所有人反对,他也不敢犯了众怒,于是决定按照乾隆的规定在东陵修建陵墓。道光下旨:“万年吉地仍按昭穆相建,于东陵界内选择万年吉地。”

在道光做出决定后,朝廷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始筹划建陵,为此派出一批又一批风水先生前往东陵寻找风水宝地,为此道光还特意吩咐道:“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就是修的怎么样不重要,一定要找到风水宝地,让自己死后躺着舒服。

风水先生们没有辜负众望,经过多番跋涉,最后终于找到了好几处风水宝地交给道光自己选择。

道光帝看后都不满意,可是现在已经没办法再挑了,于是选择了绕斗峪,便把绕斗峪更名为宝华峪,随后道光元年冬开工修建,到了道光七年九月竣工。

发号台

不过道光不知道的事,在修建过程中施工者发现这里地下水位浅,这有可能导致将来地宫渗水,而这个问题没办法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寻找地方修建。

可是负责修陵大臣英和却反对,他认为一旦上报皇帝就糟了,这块地方可是皇帝亲自选择的,如果他知道这里渗水,那么必然认为自己被骗,到时候谁都脱不了干系,于是英和决定隐瞒,反正皇帝不到死不会进地宫,于是采取了一些暂时防水措施,只要瞒过活着的皇帝就行。

很快陵墓就修好了,道光皇帝亲临看着自己死后的住所气势恢宏,他很满意下令重赏所有参与者,随后派人将早逝的孝穆皇后迁到这里。

道光皇帝按照惯例在一年后前往东陵拜祭爷爷乾隆,以及有两位老祖宗顺治和康熙,在拜完后,道光突然想要去自己的陵墓去看看孝穆皇后,没想到他一进地宫,就发现地宫成了游泳池,孝穆皇后的棺椁被泡在水中。

道光帝大怒,他大骂修陵大臣“丧尽天良、猪狗不如!”将所有参与者都抓了起来,随后一一处罚。

发号台

皇帝陵墓出现如此重大事故,接下来就是如何补救问题,按照道光帝的习惯,这座陵墓花了那么多钱,为了省钱肯定要修修接着使用,可是道光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下令将这座耗费巨大的陵墓捣毁。

陵墓被毁足以见道光帝的愤怒,因此大臣们为了让道光帝息怒,纷纷表态希望重新选择一块吉地修建。

可是道光帝的下一个举动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就是不在东陵修陵了,去西陵寻找吉地。

去西陵,那么道光帝就破坏了乾隆定下的父子分葬的规定,作为孙子怎么能这么做?

其实这是道光帝心里一直计划的事,从一开始道光帝就不喜欢东陵,他十分理解太爷雍正为什么要去西陵,因为在他看来东陵根本没有什么风水宝地。

道光帝在修陵的圣旨中一再强调要找一块风水宝地,可是负责此事的人呈上来的地方在他看来都不好,无奈的是他必须遵循组织,因此只能矮子里拔大个,选择了宝华峪。

本来他已经认命了,准备在这块他不喜欢的地方度过自己死后时光,没想到地宫居然出现了渗水事件,这进一步坐实了东陵没有吉地的说法。

因此他在捣毁陵墓的时候,就决定了要离开这里。

发号台

至于说大臣们是不是反对,他不在乎,因为他知道大臣们不敢反对,他特意重罚了英和等人,随后表示西陵也是皇陵,他并没有另辟陵区,没有伤害老百姓,而且他是迫于无奈去西陵,爷爷乾隆不会反对。

对于道光的迁陵要求,这一次大臣们不敢反对了,于是道光顺利的前往西陵寻找吉地,没想到最后还真找到,这个地方叫龙泉峪,道光帝对这里特别满意,为此还特意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就说明了他就是想要找这片风水宝地。随后道光帝明确写道“因宝华峪办理不善,规制又拂朕意,不能不改图吉址,特命禧恩等遍行相度,再历春秋,始得兹地。予亲临阅定,诹吉鸠工,凡一切规模,务从俭约,不许纷繁,是图此地亦不勿耳。”他根本不喜欢东陵的陵墓,这才改在西陵。

发号台

道光帝开始修建第三座陵墓,在修建圣旨中他特意交代一切要“节俭”,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就是说说而已,大家都不可能节俭,因此这座清朝皇帝陵墓中最小的陵墓一共花了240万两白银,虽然外表小,并且裁去明楼、方城等,外墙不涂红挂灰,看上去一点也不奢华,可是内部修建的异常豪华,整个隆恩殿全用金丝楠木修建,而在当时金丝楠木已经很难找到,道光帝为了修建陵墓想尽各种办法花了无数金钱,整个陵墓有一种悠远神秘古朴超然的氛围,而就是这座陵墓超过了清朝所有的皇帝陵墓,就连后来的慈禧太后修建陵墓都无法超越。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终于病死,随后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将父亲安葬到了这座他朝思暮想的陵墓中,并且按照道光生前留下的一句“其幕与慕也”命名为“慕陵”。

发号台

从此道光帝就在这座不惜违背祖制,不惜花费巨额百姓血汗钱,不惜不过国家安危修建而成的陵墓中。

而就在他死后,本来就千疮百孔的清朝更加虚弱不堪,从此进入任列强欺辱的时代,在短短六十多年后就灭亡了。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