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王陵不树不封,为何后来的墓葬却越来越浮夸?专家:都怪孔子

最后更新 :2023.10.25

 

在考古学家的眼里,古墓的出土是对历史的发现最具有价值的一种方式,古墓是最真实最能反映当时所处时代的环境,当时是处于哪一种文明,更是代表着哪一个年代。在考古学家的观念里,特别是夏朝、商朝和西周等先秦时期的古墓,是最值得发掘并且探究的。

发号台

在考古学家不断地努力挖掘古时候的历史过程中,对很多朝代的王陵的古墓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收获,但唯独对于周朝,是一丝一毫的收获都没有。西周在历史的记载中,有27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可想而知考古学家对于西周的文化是多么的迫切。

从古至今,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不管是我们国家的还是外国的偷盗者,再加上现代我国众多的考古学家,在这么多人的挖掘下,至今还是没能找到西周的一座王陵,这真的是中国考古学界最大的谜团了。

发号台

据史书记载,西周的坟墓跟后来的坟墓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对于西周的坟墓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在《周易·系辞下》中就是这样描述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葬,葬之中野,不封不树。”那么,“封土”与“不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的坟墓封土,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坟丘或者坟堆,形象一点来说,就是人死后把尸体埋进土里,用土把尸体掩盖起来后,在上面又堆起一堆的小土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有二:一是对坟墓能起到保护作用,二是能准确标明墓地的位置,好让后人有迹可循

发号台

而当时的西周,却不是采用这一种方式。他们采用的是“不封”。何为“不封”?“不封”就是指,把亲人的尸体下葬后,只进行简单的用土填埋,填到跟周边的土地一样的高度,便停止了。当时西周的人对于坟墓,并没有在坟墓的地表上面堆土,也不在坟墓上面树立什么小土堆,不做任何的标志。这一种方式在黄河流域中存在,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晚期。现在西周的王陵之所以一座都找不到,跟西周采取“不树不封”的下葬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发号台

由于西周的“不树不封”,即使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西周的小坟墓,但是对于西周大一些的坟墓,或者是最想发掘的王陵,一直是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这些坟墓基本跟大自然已经长到一起去了,没有一丝一毫的标志,经过这么多年的日月变幻,现今即使科技发达,也很难找到与大自然连为一体的西周王陵

发号台

为什么后来朝代的坟墓会跟西周如此不同,变得越来越浮夸?这要从一位伟人说起,此人便是孔子。孔子作为一位学者,他常年东奔西走,在给自己的父母下葬的时候,孔子担心自己以后回家祭拜,会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在哪,便想着在坟墓的上面堆起了土堆,这样子以后好辨认

因为有了孔子作为先例,由此到战国时代,在墓葬上堆土造坟丘,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风俗,甚至发展成为对一些地位尊贵死者的一种“礼遇”,坟墓标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发号台

参考资料:《周易·系辞下》、《史记》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