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美景和谐生 慈利江垭最迷人

最后更新 :2023.10.29

 发号台

江垭镇全景(龚汉业摄)

发号台

江垭水库(艾新华提供)

发号台

官桥南洋书院

发号台

慈利二中

发号台

梅花殿(杨年春摄)

发号台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龚汉业摄)

发号台

柑橘(杨年春摄)

发号台

捕鱼(艾新华提供)

发号台

大鲵(又名娃娃鱼)(艾新华提供)

发号台

江垭古城九溪卫(龚汉业摄)

发号台

江垭老街(龚汉业摄)

发号台

土家风情街道风貌改造工程(王国华摄)

发号台

江垭温泉(龚汉业摄)

红网慈利站5月5日讯(分站记者 杨玥妙楠)江垭,一个风光旖旎的湘西北小镇,一个人文荟萃的古朴重镇,依偎在世界自然遗产瑰宝---张家界的怀抱里,古韵尽显却又生机盎然。 江垭镇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西北部,处于慈利县、武陵源区、桑植县、湖北鹤峰四区县交汇地带,历来是湘西北地区交通、商贸、文化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现在的江垭是由原龙潭湾乡、熊家庄乡、江垭乡和江垭镇四个乡镇合并而来的,总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5.2万,是全县第二大建制镇、张家界城市总体规划的旅游型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四月末,记者走进江垭镇,在这里感受人文、生态的迷人魅力。

俯瞰江垭,连绵起伏的绿色浅丘和珠圆玉润的江垭水库,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良好的自然条件,涵养了江垭,也厚重了江垭。九渊关、五里溪、倍子溪峡谷以及红佳岭、龙潭湾、穿眼洞等特色景点,如一条巨大珠串,构成了江垭高山平湖游的绝美风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际4A级景点---江垭温泉度假中心、地心之门、世界溶洞奇葩---龙王洞、索水漂流等旅游产业,让这里年接待中外游客达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000万元。

人文圣地书声响

走进慈利县江垭镇官桥村南洋书院,满园春色,姹紫嫣红。“秉承祖训、尽忠国家、孝敬父母、养教子女、崇俭戒奢、淡泊名利”--“杜氏家训”格外醒目,官桥赋、修身居、忠孝阁、仁义堂错落有致,游廊中一幅幅“家规家训”印入眼帘,“学会健身求知,做人处事”、“知行合一,忠孝两全”……

明朝初期,监元宰相杜世寿(今慈利县江垭镇官桥村人)因割股奉母感动皇上,被封为“大明孝子”赐“免死牌”,杜世寿因孝得官,因官而修桥,一里之溪建造三座拱桥,故名官桥。官桥分“上马屯”、“下马屯”,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解放前,贺龙革命根据地,官桥游击队,曾在这里成立,后成立官桥革命老区。为纪念杜世寿,传承孝廉文化,铭记革命前辈,发扬光荣传统,2010年重修了官桥南洋书院。书院现占地4亩,建筑面积5900.66㎡。

“中午好!”我还在走廊里专心地拍着照,一个稚嫩的声音就传入我的耳朵,原来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向我打招呼。正是午餐时间,小朋友们都整齐地坐在食堂里大口吃饭。“你几岁啦?”“我五岁”“我六岁”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在这样美丽又宁静的校园,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茁壮成长,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溇江流淌着我们的身影,林涛回荡着我们的歌声,古楼里藏着古老的光荣,古钟下敲响现代文明····立志奉献,求实奋进,山乡的希望就是我们·····”慈利县第二中学地处张家界市东线旅游核心景区——江垭镇溇江风景区,其前身是溇江中学。1947年至1949年,学校曾是中共桃慈支部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据点,为迎接慈利乃至湘西北解放作出过突出贡献。1952年春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省立溇江中学;同年11月更名为慈利县第二初级中学。1964年2月省教育厅正式定名为慈利县第二中学。学校背依北山,南向溇水;校园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桔柚飘香,唐代建筑梅花殿,飞檐腾空,映日生辉,古朴雅静,是读书求学圣地。 学校从办学至今培养了高、初中毕业生两万余人,造就了一批战斗英雄、教育专家、经济能人。许多学生从这里毕业后成了军政要人、商界巨贾、名人学者,现代核物理学家、 “两弹元勋”陈能宽、“教育家”黄泽南、战斗英雄李刚、解放军少将谭本宏、谭健等都曾求学于此。

水库四周,很多人在垂钓,旁边还摆着帐篷,真是“心随流水去,身与白云闲”。水库两岸群山俊秀,树木葱郁,风景秀丽。由于流域内几乎没有大的村镇,所以江垭水库的水几乎没有任何污染,十分清澈,其水质经过检测达饮用水一类标准。江垭水库纯天然野生鱼种类繁多,不仅有活化石---大鲵,常见的还有桂鱼、野生鲢鱼等,因水质清澈,水面阔而深,这里的鱼体形优美,脂肪少,绝无泥腥味。中午,我们在附近的农家小店品尝了天然野生桂鱼,味道鲜美无比,农家自产的小菜清香可口,回味悠长。

南北大侠、“自然门大师”杜心武、著名学者吴恭亨、民国高级将领唐牺之,老一辈革命家袁任远都是生于斯长于斯而名垂青史的江垭人。从1928年4月开始,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在此与国民党武装进行了数十次战役,308名革命先烈在此英勇献身。

生态种养富乡亲

溇水、索水相汇,江垭便成了风水宝地。境内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山上烟、山下粮、中间果、水面渔。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江垭林场;这里是张家界市名副其实的柑橘之乡、杜仲之乡、烟叶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出产的清水鱼、银鱼闻名全国,香飘海外。

清晨,我们一行驾车去往逃驾峪村,经过江垭水库大坝,过了交通隧道沿着山路前行。阳光洒在江垭水库的库面上,波光粼粼,近处的群山与库面倒影,形成了完美的镜面图。远处的山险峻巍峨,满眼青翠;附近的民居依水而建,花草灌木丛生,绿意盎然。

一路上,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树木花草的清香,沁人心脾,仿佛走进世外桃源,“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油然而生。村党支部书记李先正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杜鹃花、金银花、紫藤花,谈起猴年春节前去杭州考察学习后深有感触,今年引进了很多植物品种,要将这里打造成慈利的“百花谷”······

古镇旧貌换新颜

石壁青苔,古砖拱门,在江垭镇内,九溪卫城在现代化的夹缝中得以幸存。据了解,明洪武年二十三年,朝廷在溇江北岸设立九溪卫,以土治土,成为当时管理大湘西最重要的门户。九溪卫城作为古代军事设施使用达300多年,南方少见。城堡占地约37万平方米,城墙周长约4000米。南北城门保存完好,底座用石条砌筑,青砖卷顶,南城门外侧刻有“迎熏门”匾额,北城门双层构建,选料、砌法考究,平整端庄,坚固牢实。城内主干道布局成“十”字形,分别称东、西、南、北街,排水系统保存完好,现在仍旧使用。此外还幸存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近10栋,以木构封火墙结构为主,沿街巷而建,有安家院子、文庙等。

顺应时代大势,古镇江垭在保留原有骨骼风貌的同时,正逐步脱胎换骨。通讯网络、数字电视、商贸小区、文化广场等现代化标签,已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抽芽、吐蕊、绽放。

青砖黛瓦、飞檐峭壁,江垭镇2015年8月底启动的街道风貌改造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20%的工程量,预计2016年底可全面完工。 改革,为江垭的崛起擂响了战鼓;开放,为江垭的腾飞勃发了生机。围绕慈利县委县政府建设区域经济强县目标,坚持旅游强镇第一战略,确立“科学规划、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综合发展”思路,用5到10年时间,把江垭打造成为休闲度假型旅游古镇、红色旅游新镇、山水宜居型生态重镇、湘西北经济强镇。勤劳质朴的江垭人深情期待着更多有识之士走进,投资,共赢,携手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记者手记

这次去正赶上江垭温泉扩建,只开了游泳馆。但是夜晚在街上吃完烧烤后,带着满身热气去游泳消暑,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看着街道上“穿衣戴帽”工程进行的如火如荼,江垭水库边垂钓露营的人越来越多,天坑探险的自驾游车队来了一拨又一拨,溇江漂流旅游旺季已经来临,江垭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在为江垭的发展奔走忙碌。我相信,江垭会在保护历史遗存、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也希望这样美丽的江垭能得到大家的爱护,行走在江垭的山水间,不乱扔垃圾、不采花(果)不折枝,不在古城墙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衷心祝愿美丽的江垭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