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五能巧治不孝子女(小小说)

最后更新 :2023.11.03

 

◎远 村

发号台

豫西南有个古老的村子叫耿家庄,据说是块风水宝地,丹江水库蓄水的时候,在村子附近挖出了好几座楚国贵族大墓。耿家庄的老辈,据说就当过守墓人。不过,到了耿五能这一代,早就是正儿八经的庄稼人了。

耿五能虽说没念过书,年轻时可是种庄稼的好把式,三十来岁光景,就把犁耧锄耙的农活,各种农机具玩得溜溜转,后来还学会了养南阳黄牛,因此上,村里人都夸他名如其人,还不止“五能”。

“要说五能呀,我还是觉得我这辈子男男女女生养了三男二女五个娃子,个个都壮壮实实、聪聪明明的,算是应了我这五能的大名了。”快六十岁的时候,耿五能的子女都成了家,还都给他添了孙子辈,他有次喝了小儿子耿晓礼头胎男孩的满月酒,就美滋滋地对老伴张翠兰说道。

张翠兰就不以为然地说:“你看你能的,仨儿都叫你拿钱盖楼房了,人家都住的宽宽展展的,比旧社会地主老财还得劲,咱俩哩,就住着两间小瓦房,越混越不如人了哩!”

“嗨,人活着,咱挣钱为啥?还不是为儿孙。他们也不是不让咱们住楼房,是咱自己不愿凑热闹。放心吧,娃们我看都孝顺,养儿育女防备老,咱们老了,他们孝敬咱不就啥都值了?”

张翠兰就不无担忧地说:“你这仨儿子和儿媳们,还真看不出来能不能指望住,咱那俩闺女又嫁到了外地,咱老了还真不好说啊!”

俗话说得好,“痒处有虱,怕处有鬼”。耿五能在七十八岁这年,也就是2016年夏天,一次老晌午顶着大日头给老牛割草,就突发了中风,虽说经过治疗保住了老命,可也落下了走路右半边身子不灵活的后遗症。就是这次住院抢救,耿五能算是把仨儿俩女儿看得透透的了。

住院一共花费十二万多,两个女儿回家后,一人送来三千元,在床头分别护理了三天,都说家里有事急着回家。三个儿子一听花销突破了十万元,就都面露为难。当时还不知道老父亲能不能再起来走动,生活能不能自理。一提到花钱,几个儿子就向张翠兰表明了态度:“反正我爹平时养牛手头还有些积蓄,你们留着也没必要,先拿出来应急,不够了俺们姊妹几个再凑钱吧。”

发号台

张翠兰不爱求人,脾气倔,眼看儿子们这样,也就猜出了他们的小九九,这就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六万元,还差的几万元,几个儿子也是磨磨蹭蹭挤牙膏般才拿出来。拿是拿了,还让大儿子耿知礼哼哼唧唧地提了个条件:“等新农合报销了,有了节余,再给俺们退回来吧。”

耿五能听了这话,气得差点又发了脑溢血。这就更把儿子们看透了。看透了心里就哇凉哇凉的。

耿五能虽说落下了后遗症,脑子却不糊涂。不糊涂就设想自己这中风若是再次复发,很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也极有可能瘫痪在床了。

“久病床前无孝子。”耿五能有天晚上就伤感地对张翠兰说,“咱们得想个法子让几个不孝的东西争着孝敬才行啊!”

张翠兰就嘲讽道:“你看把你能的,他们几个那德性,咋会叫你蒙住哩?你眼下就是烧点柴火,不是也得自己到河坡上捡,还要去捅马尾鹊(喜鹊)窝哩。”

“唉!这不是没招了才想非方的吗?”更五能这就长叹了一声,对老伴说,“你叫我想想,我能了一辈子,不信就想球不出个好点子。”

大半年后,耿五能一次去银行取钱,真的就想出了“好点子”来。

耿五能有一天就又突发了脑梗,只是还没等几个儿子把他送到医院,他可就糊涂得直说昏话了。等到两个女儿也被召回,这老头晚上就在半昏迷状态给老伴交代后事。交代后事的时候,就冷不丁冒出一句:“你给我记好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我已经存到银行保管箱里了。我就是死了,你不死谁都不能给他们单子。谁给你养老送终,咱叫谁发财!”

几个子女听了,都面面相觑。眼见着老父亲拿出了一个纸条和一把钥匙,交到了老母亲的手里。

“爹,你这是唱的哪一出呀?”大儿子耿知礼就生气地质问,拽了一把二弟耿达礼,对耿五能说道,“你看看你的儿女们是贪财不孝的那号人吗?你……”

耿知礼没说完,耿五能就好像咽了气。好在大家都虚惊一场,送到县医院住了一个礼拜,更无能就又出院了,也没见身体有多大变化。

耿五能这就又活到了2018年,在八十岁上寿终正寝。老头子死前的那几年,儿女们也都如他所愿,很孝顺,连过去不咋待见他和老伴的几个儿媳,也都变得比他们的女儿还亲。两个女儿自然也不错,用张翠兰的话说,那叫“都好”!

耿五能驾鹤西去,子女们就请张翠兰坐了上位,商议咋给她养老。大儿子耿知礼就撺掇小弟耿晓礼问了老母亲那个重要问题:“妈呀,我爹不在了,那银行保险柜存那个玩意到底是个啥?你还真打算一直保密?你看俺们哪个不是孝子贤孙,哪会叫我爹担心你的养老送终哩?俺们姊妹几个,你手心手背都是肉,也不用偏心,真有啥子了,俺们也是平分,不用只给一家。”

张翠兰也是直脾气,倔强惯了,就对子女们说道:“你爹还不是动点歪脑筋,想叫你们当孝顺子孙不坏名声?他能有啥好东西,我看就是用块烂布包了一张他托人写的字条哩。说实话,天地良心,老子也不怕你们不养活,不养活也是我的命。你们真想看,那就到银行取去!”

第二天,张翠兰就在儿女们的簇拥下,到银行取出了那个存着的“宝贝”。

大家也就如愿打开那个油漆木盒子。待把那封存了好几层的一个包裹打开了,眼前赫然竟然是一团烂布团,布团里,就写了两句话:“人要不孝,狗都见笑。孝敬父母,才有好报。”

几个子女就相互瞅瞅,竟是被老父亲给耍了!大儿媳还生气地来一句:“人家不是能多呀!咋生了一群猪脑瓜的娃子哩!”

倒是银行一个参与开箱验货的职员看看包纸条的那块烂布,有点好奇地说道:“这块布烂是烂点,不会是啥子文物吧?”

“屁的主贵东西!”张翠兰就实话实说,“那是老头子去丹江边的一个老柏树上捣马尾鹊窝当柴火,窝里掉出来的一块烂布,他见那上边有画,没舍得扔,想着是哪家娃子的布兜兜片哩,那天装纸条就胡乱拿这块破布包了。”

发号台

张翠兰虽说得这东西不值一提,可这破布到底还真大有来头,也真被那银行职员给说准了,它还真就是文物,而且是珍贵文物。

原来这破布竟是一幅南宋的缂丝珍品《牡丹蛱蝶图》,之所以珍贵,一则画面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它的缂丝工艺实在精妙,极有研究价值。文物专家鉴定,仅说是“非常珍贵,无法估价”。

“能不能换辆三几十万的小车?”耿晓礼这就试探着问。专家就笑笑,模棱两可地回答:“你问的是换一辆还是十来辆?”再没给出确切答案。

这块《牡丹蛱蝶图》,据说后来就上交给了文物部门。文物部门据说给了耿家一笔奖金。到底奖多少,张翠兰和耿家人都没有明说。

只是,经此一番折腾,张翠兰的晚年还真是有了保障。为啥呢?因为子女和媳妇们都成了孝顺晚辈。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