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耈之谜(4):辉煌奇观谁来解?

最后更新 :2023.11.15

 

陈德仁 文\图

1000年前,赵氏先祖为逃避战乱,迁徙几万里辗转到广西武宣县上召村,最终落脚石耈村。

发号台

山清水秀,人才济济的石耈村前景广阔

为什么选择到石耈村安家立业呢?

据老人口口相传,赵氏先祖游弋到武宣一片平川的面前,询问人得知,临近是已居住人口的七星村。有一条总长46.6公里,发自瑶山出小琳又出大琳的七星河,横亘在上的是横贯南北的“柳湟古官道”七星桥。一老态龙钟的先生偶遇,知道他们的来意后自顾自吟了一首诗:“谁将斗极出星垣,散作珠玑遍玉田。剑成七星荣耀祖,旗布招摇握将权。”吟罢扬长而去。

发号台

石耈村的血脉——七星湖

先祖听了几日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某日登上大瑶山余脉高岭环视才发现,七个坡岭蜿蜒点缀。加上七星桥,七星村、七星湖,这些尤如天上的七星在黑夜闪闪发光,照耀大地。俯视看前面有一个水草丰美,野花遍地的自然风景区。水湖互动,就像是古代舀酒的斗形田野:“这不是传说中群星旋转,主宰天空的北斗吗?”

发号台

位于石耈村旁的横贯南北的“柳湟古官道”功德桥

果不其然,在这个荒草萋萋的地方落地开疆后,家族出了历代学子崇拜的魁星:文魁、岁魁、进士等无数名人才杰,过去荒凉的地方繁衍成几千人口的望族。南来北往的商贾、官员经过石耈村慕名下马朝拜。石耈村,不经意间早已经成了家支繁茂,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毗邻桂中仙城七星湖,怀抱6000吨斩波破浪货船的黔江,坐拥高速路放射东南西北。背靠敦厚腾跃的龙脉,南望一望无际的万亩良田,仅用抽一支烟的功夫可分别到达国家级风景区百崖大峡谷、国保单位郭松年和刘炳宇庄园、岭南最大的黄肇熙庄园游览观光,中国风光秀丽的原生态宜居之地让人流连忘返。

发号台

厚实青砖显现的深沉故事

新的、旧的家宅如火如荼的更新换代,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扩张成北斗一般的村落,斗身到斗柄一直向七星村延伸。夜幕降临,北斗七星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出意境盎然的钟灵毓秀。

石耈村与邻居七星村一起,先人早就暗喻为南北交通的定位仪。这到底是天意的安排还是人间的巧合?

发号台

采访78岁的原村支书赵怀圣(左一)

在石耈村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宗祠寺庙特别多。村内有方圆数百里最大的、气势宏伟的20多座宗祠寺庙群,其中以赵氏宗祠、盘皇庙和新兴寺为代表。

盘皇庙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距今已有212年历史。因盘古王开天辟地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广西著名的文化艺术古迹之一。每年农历8月20日的盘古诞辰和农历初二,举行盘皇神像的盛大祭祀仪式。这一天村人和远道而来的游客汇集一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盘皇庙会成为桂中乡土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逢盛世,国泰民安。由各方富绅、信士66人捐资6200文(约7000元),建成了盘古皇庙(即盘皇庙,2010年重修)。

发号台

村民在清理记载着盘皇庙文史的石碑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织曾利用盘皇庙会募集经费,支援抗日和解放武装斗争,盘皇庙古迹沉淀着厚重的红色历史。

在石耈村中部的新兴寺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被一场大火焚毁后于同治二年三月六日(1863年)重建了三开间。寺内树开天壁地的盘古公、教人种五谷的五谷娘、普渡众生的如来佛三大名人雕像。该寺香火很旺,是来访石耈村的人们的必到之处。

发号台

新中国成立前石耈小学(私塾所在地)新兴寺

新兴寺是解放前石耇村最早的石耈村小学(私塾)所在地,左部矗立着一块刻满楷体的石碑,距今将近200年。碑文为:

思人睹物以然枝,英豪鹊起,亦得地而显赫,福祉辉孙兴其业也。原立于本村之南,一名盘皇庙,一名白庙,双庙屹立怀明德而已。享馨香诸神久歆度生。丰而素宏宝,仅使貲安乐土之,栖而三雀荷之,接士立以占而相立阴□翠坟,而观其流泉以为东迁之,举武乃迁,洪□创界,庙于嘉庆火然而难。

保黎而之,三神夏彪□灰尽,而忽失年尼之珠,于是关村人等让迁于本河之木横坡。丰山乙向兼酉卯分,金请筶神,前示以真吉,交择于同治元年。岁在上岁润八月,二十六两,十日寅时,鸿工兴造一座相连二庙并峙抱万顷之良田,迎一溪之秀水,拱簇髻之奇峰地,胜者神宣神灵,着人乐村见农便先畴课雨。

耇乐甘雨之。灾绵士食准德登雾者,万卿灵之。郁节周村,衍茂枝叶,家底众回,比二庙之所发祥,诸神之所锡福也!夫选拔贡生赵之元仅秉□□为序云。(——节选碑文,本文作者加标点符号

发号台

记载着建造新兴寺的历史以及石耈与邻村地界的碑刻

石碑由贡生赵之元写序。记载了建寺历史、人文风水特点、门徒捐资姓名及金额,以及石耉与羊眷、上赵等村的地界。碑文末尾告诫后代:“俾强梁者不得妄生谋占之心,后人不得妄生争端,依古为程,永享乐利焉。”这个碑的意义起于以德为本,贯穿着以德治村的精神。现在看来,它还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见证物。

发号台

新兴寺三大雕像

一座民俗深远的古寺,一块历史意义非凡的石碑,一段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延续传承到今天,闻者怎能不为之动情?

历史上,“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说明很多寺庙大多数是建在深山里。石耈村的寺庙为什么建在一马平川的二塘呢?

发号台

村史资料抗击日寇之一

从人文角度来说,石耈村产生了一大批文官和武将。饱读诗书的文人和历经沙场的武将历来有热衷于供奉神明的风俗习惯。依村建寺庙,就近祭拜也是一种自然心理。何况寺庙作为一种建筑,承载着几个世纪人们的精神信仰,容易受统治者的保护及受菩萨庇佑。无人庇佑,寺庙的正气不足就会渐渐的走向衰败。

发号台

石耈村孕育了众多文官武将。(赵水安提供)

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寺庙坐拥良田万亩,迎黔江七星河水,畅通贯穿南北的官道,簇拥双髻山奇峰的灵气,寺庙能从自然中感化万物浩然正气!

从当地教化来说,石耈村从建寺庙开始就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在寺院里设教育机构。让“普度众生”的寺庙很少沾染世俗之气,成为更多孩子学习知识的学堂和教化之地。对唯有读书的高度认可成就了大批人才,这些文人墨客成为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

发号台

作家与村中族老在白庙采风

从经济地位来说,宗教场所之所以能持续存在这么多年,与大量财力雄厚的经济体有关。这从建新兴寺时捐款最多的是赵之元7000文,最少的也有400文,说明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寺院的扩张。

大规模兴建寺院,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执政规律,这是否说明,石耈村曾经是广西传承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

发号台

记载着石耈村33个炮楼的采访笔录

只可惜,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寺院因时事变幻早已经成为颓败不堪的锈迹。若能留存至今,配上石耈村山环水绕和万顷良田,给人的视觉以美的冲击,那将是广西另一个特色鲜明的著名旅游风景区,吸引着更加多的信徒和游客蜂拥而至。

发号台

有352年树龄的海红豆

岁月沧桑给历史增加了厚重。赵氏与其它家族一起历经400多年三十代的世事,从古至今一直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人才济济。一批接一批的人才从这里涌现,被称为中国地域文化的绝妙奇观。直到创建了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生态村、“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广西乡村风貌提升设施完善型和精品示范型村庄”。默默崛起的雄姿在武宣县、广西乃至中国都不多见。

发号台

赵氏祖厅艺术珍品石础

此情此景令人深思: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还能否涌现出更多的国家栋梁?石耈村能否依托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的东风,突出文化民族优势促进产业腾飞,实现傲立乡村的全面振兴?

——这些辉煌奇观和谜底自然是等待后辈来解了!!!

发号台

赵氏祖厅艺术珍品石门槛

作者简介

发号台

陈德仁,广西武宣县人。《桂中日报》首席特约记者,主攻散文与报告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来宾市作家协会理事,武宣县作家协会主席。多年来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民间)文学、调研报告160多篇。

“开国皇帝赵匡胤与石耈四谜”四集连载完。本文采写得到了二塘镇党委、镇政府和石耈村委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特意鸣谢!全文为武宣县作家协会陈德仁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