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最兴旺的商业区,台东商气旺盛有原因

最后更新 :2023.11.16

 

说到台东,当然离不开商业。

台东的商业兴旺了一百多年,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起有伏,青岛的各大商圈也不断地兴衰更替,唯有台东一直不曾没落,或许这和这里的地气有关系,也或许是和台东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但是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里始终流淌着青春的激情。

发号台

旧青岛的商业兴旺始于一百多年前基本上是从大鲍岛开始的,但是台东并不晚于大鲍岛,而且一开始就表现出她更接地气的一面。如果要把台东的商业讲清楚,把台东的老字号都讲清楚,恐怕十篇文章也不够,所以今天就先带大家了解下台东的商业概貌吧。

发号台

台东三路,中国十大步行街之一

台东三路能够位列中国十大步行街之一,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说这是因为台东的风水好,因为台东的地形像一个大元宝,台东八路到台东三路之间恰好是元宝的鼓肚,自然财运最旺;也有人说台东的兴旺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居民密度最高的区域,人丁旺自然财运旺;还有人把台东兴旺的原因归结到便利的交通上。上面这些原因其实都有,但是说到底,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台东接地气。

发号台

如今复原的台东商业旧貌

如果从现代商业营销的角度去看台东,台东商业兴旺的原因实际上是多方面的,有些来自于巧合,有些来自于人为,大体上应当有这样一些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是人,任何一个商业街区的兴旺都离不开人,而台东就是这样一个人丁兴旺之地。

从最近两三百年的历史看,台东一直是一个移民进入青岛后最好的落脚地。例如仲家洼的早期居民大多来自浮山所和平度、莱西、即墨等地,而现在台东核心区的杨家村的村民则是由云南迁徙至崂山后又分迁过来。或许是因为海泊河、仲家洼河、和南山上的几条溪流,以及现在丰盛路、通化路一带的水系,让这些原本以农耕为主的内陆移民更加适应,所以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为更多内陆居民所接受。

而在近百年历史上,从最初的台东镇再到后来的崂山大院、东山路、桑梓路周边区域都曾是青岛周边农民初入这座城市比较好的落脚点,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这里距离四方的工厂区不远,而另一方面房租却相对便宜,即便租不起房,在山坡上搭个窝棚安身,附近的水源也提供者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发号台

老照片中的威海路

及至最近的几十年,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更是把台东作为清漂的第一目的地。原因有很多,房租便宜、生活成本低、交通便利等等。一直到后来李村慢慢发展起来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而这种几百年持续不断的移民为台东的兴旺也就打下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人流密集。密集到什么程度?有人做过计算,在浮山后没有大规模开发前,市北区的人口密度超过了澳门(澳门曾一度是全球大城市中人口密度第一的城市),而台东又是市北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

其次是交通和位置。

台东的交通便利在20年前无疑是青岛第一的。在青岛总共只有十几条公交线路的年代,接近一半的公交车是穿过台东的,粗略数数:1、2、3、4、8、11、15、25、30、32、36。所以说要在青岛找出比台东交通更便利的地方,恐怕是很难的。

位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东部没有大规模开发之前,青岛实际上是一个三角形,西侧和南侧的海岸线与308国道大致可以看做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青岛的老城区就被包裹在这个三角形里面,而台东恰恰就在这个三角形的重心位置上,正是这样的位置,决定了台东在整个青岛的商业中心地位。

发号台

道路布局与建筑尺度浑然为商业设计。

从现代商圈构成的理论上看,街区的道路尺度对商圈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德国人最初进行青岛城市规划时,并未想过要将台东镇作为商业区来进行规划,只是作为一个华人聚居区来进行考虑。所以和大鲍岛一样,德国人采取了相对歧视的考虑,除了区域边缘与外界连通的道路外,台东镇的街道的宽度基本为6-8米。而这样的规划却恰恰为台东的商业兴旺奠定了硬件基础,因为直到今天,对于商业步行街而言,内部的街道宽度依旧以不超过10米为最佳,这样宽度的街区是最适合逛的。

再加上台东镇在街道规划上刻意的让道路方向与自然方向形成了45°的夹角,也为台东最初的所有建筑形成四面开门经商,没有背街,没有阴阳街打下了基础,而这些,都被证明是一个商业街兴旺的重要条件。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以外,台东的商业兴旺与台东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就像最近红遍网络的最美弯腰女孩就是台东众多小生意人的代表,台东人善良淳朴,虽处市井却不市侩,做生意童叟无欺的传统更让这里的商气一直绵延不断,所以三十年稳坐青岛商都的地位也就不奇怪了。

台东的商业兴旺,离不开市场的繁荣,台东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六七处不同的街市,下一篇我们就聊聊,台东的街市。

(未完待续)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