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选址与风水

最后更新 :2023.11.19

 

文/陈志华 李秋香

发号台

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在建村之初,都很重视选址。选址的主要考虑,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之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影响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元素是水、地、山。附会水、地、山对居民吉凶祸福关系的堪舆风水之说相当活跃。

村落选址的第一个考虑是要有足够的可耕地,使农产可以自给。正如《管子度地》所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其形之肥饶者,……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

堪舆名著《雪心赋》说到“发福之大居”应是“明堂平旷,万象森罗,众水归朝,诸山聚会,草盛木繁,水深土厚”,也是这 个意思。

楠溪江中游的古村落,大多分布在河谷冲积平地上。这里土层肥沃,水源丰沛,交通便利,农业生产的条件很好。两侧的河坡,又可以育薪炭林和果木林。条件尤其好的是地形比较开阔的盆地,其中最大的是以岩头村为中心的盆地,这个盆地里村落最多、最密,规模也较大,都是楠溪江人文最发达的村落。《珍川朱氏合族副谱》里有一篇《伯清公珍川十咏序》,描写花坛村的环境道:

陵阜夹川,陂陀下行,衍为原隰。林麓蔽荫,水田环绕,居民耕植其中,熙熙如也。……是盖乾坤清淑之气所锺聚融结,必有玮瑰俊秀杰出乎其间。

由于水土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能培育出人才来。花坦村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尤其是在明代。

发号台

村落选址的第二个考虑就是避水害,抗洪排涝。楠溪江流域年年夏季都有台风暴雨。每逢暴雨,江水骤涨,奔腾咆哮,摧毁力极强。康熙年间的一次大水,就把豫章村临江的“外宅”部分一冲而光,至今还是一个积沙的高地。

为了防洪,除了要有足够的高程之外,弯弯曲曲的江流两岸,村落大都造在沉积岸一侧避开冲刷岸。按照堪舆风水的说法,就是村落前面要有“腰带水”,不可以有“反弓水”。堪舆书《山龙语类》说:“反背水,形如反弓,一名反跳水。此水漏泄堂气,无情之水也。”相传刘基著的《堪舆漫兴》里写道:“金城弯曲抱吾身,如月如弓产凤麟;若是反弓不揖冢,石崇富豪亦须贫。”金成水也叫玉带水或腰带水。《阳宅十书》说:“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人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闾。”鹤湾、花坦等许多大一点的村子都处于“腰带水”的位置。蓬溪村虽然北面对鹤盛溪的反弓,但迎着反弓的是霞港头坚硬高耸的石壁,而一条不大的小溪却在蓬溪村东面形成腰带,并且潴成大约2000 平方米的一个湖,在风水上正好是“水聚天心”,大吉。芙蓉村在南宋时候曾经出过十八位高级京官,村人至今津津乐道“十八金带”,归因于芙蓉村的“前临腰带水,后枕纱帽沿,三龙捧珠,四水归心。”芙蓉村陈氏大宗祠有一副楹联,写的是:

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

门临象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

说的就是这个风水。关于沉积岸和冲刷岸影响村落安危的认识,就这样被风水迷信吞没了。风水师说“腰带水”有情,仅仅从它的环抱姿态引申而来,幸好没有违背常识的判断。

发号台

因为楠溪江流域多火山流纹岩,质地坚硬,有的地段,“反弓水”对江岸冲刷的危险并不大,所以仍有一些村落造在“反弓水”的位置。至于风水上的凶煞,可以用一些办法“破除”,例如,迎着“反弓水”造一座关帝庙就足以“逢凶化吉”了。蓬溪村面对鹤盛溪的“反弓水”,就是这样处理的。关帝是“伏魔大帝”,是“恩主公”,能够镇避一切灾祸。

村落造在沉积岸,除了可以减弱洪水对地基的冲刷之外,“腰带水”还能够形成一个村落的自然边界,从而造成领域感。领域感会加强村落居民的内聚倾向,这对于血缘村落是很重要的。自然边界也有利于减少邻村之间的纠纷。

选址的第三个重要考虑是安全。这是因为,许多村落的始迁祖都是为了避乱才来到楠溪江的。他们饱经离乱,千里颠簸,来到楠溪江,为的是找到一块平静的土地,休养生息。所以,他们常钟情于闭塞的环境,或者易守难攻的环境。

发号台

一个例子是蓬溪村,它四面被高山峻岭包围,只在北面有个小小口子却又被鹤盛溪阻隔。要进入这个袋形谷地,唯一的路是架设在溪边悬崖峭壁上的栈道(20 世纪80 年代开山修路,炸毁了栈道)。

坦下村和塘湾村是另一类例子。它们三面环山,山势陡峭,不能通行。另一面不宽,筑起高峻的寨墙,很利于防守。为了选择这个地形,竟不顾村子的朝向,以致坦下村的住宅都朝西南而塘湾存的住宅绝大多数朝东北,虽然两村隔岸相望。

选择这种闭塞的,或易守难攻的环境建村,固然是为了安全,但有时也是为了遁世深隐。

有些村落位于开阔地上,没有天险可守,就只好全仗筑墙了,例如芙蓉村、岩坦村。

发号台

正是由于村落整体的设防,才能使村落内部房屋能够开敞向外,一片太平景象。这是血缘村落的特点之一。

选址的第四个重要考虑是要有良好的小气候。楠溪江各地的小气候,因地形多变,差别很大,因此,村落选址的时候,就要选择比较有利的小气候。相传为金丞相兀钦仄注的《青鸟先生葬经》说,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或本来空缺通风,今有草木郁茂,遮其不足,不觉空缺。故生气自然,草木充塞,又自人为”。说的是好的小气候有利于草木生长,草木生长又能改善小气候,当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居民的日常生活。

鹤垟村的始祖谢氏诜五五公,从郡城迁来楠溪江塘下村,有一天,“雪后登山,望见兰台山前积雪先融,遂定居焉,后果蕃昌” (见《鹤垟谢氏宗谱》)。鹤垟村在一个被“腰带水”紧紧从三面抱住的向阳山坡上,前有“鹤溪漾碧”,后有“锦屏叠翠”,土地高燥,光照充足,所以“积雪先融”。

渠口村的发展也是适应了当地的小气候。村子的东、西、北三面有山环抱,挡住了冬季的寒风。南面不远处有一座小山,比较低矮,在东南和西南形成两个豁口。一到夏季,季候风沿楠溪江干流北上,一部分到坦下村顺小楠溪河谷折向西北,正好吹进东南豁口。所以渠口村向西发展,迎着季候风,而在东部植林,因为这位置吹不到季候风,却正迎着西晒太阳的炙烤。

隔小楠溪相对的坦下村和塘湾村相距不远,一朝西南而一朝东北,朝西南的坦下村固然有“三阳”高照,朝东北的塘湾村,则因为在漫长而燠热的夏季可以有季候风儿补偿了阳光不足的缺憾。

发号台

村落选址的第五个重要考虑是风景优美。溪口戴氏大宗祠的门联,有一副:

水秀山明常出仁智;地灵人杰永传声名。

好山水就是好风水,好风水就出好子弟。

楠溪江本来就以风景之美著称,几乎处处都有好景致。从谢灵运、陶弘景以来,楠溪江人的环境意识很强,山水情怀成为地方的文化传统。宋、明两朝,楠溪江中游许多村落文风极盛,受过较高文化教养的乡村士绅们,对自然之美有很敏锐的感受力,科名之余,他们流连于秀水明山之间,吟咏不辍。这种文化氛围,当然影响到他们对村落的选址。

村落选址的第六个重要考虑是风水。风水之说,贯穿在前面的各项考虑里,不过,它还有单独的作用。

例如,形法派的堪舆家最推崇的一种环境模式是,背后有依托(祖山,少祖山)、左右山势均衡(左辅、右弼)、前景开阔(明堂)并且有屏障(案山、朝山)。由于楠溪江河谷地势局促,地貌复杂,符合这种模式的环境并不多。不过也非没有,渠口村就是一个例子。

渠口村背靠霁山为祖山,东西以雷峰和凤山为辅弼,南面平展而有一座不大的虎屿山作为案山。虎屿山之南隔小楠溪有屏风型的前山为朝山。《渠山叶氏宗谱》里说,始迁祖叶恩在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时,为寻参与起义的弟弟叶惠而来到这个地方,“夜梦白须老叟言曰:‘汝欲来此地乎?前有莲花一枝,应与汝焉”。次日见到虎屿山与前山之间溪水萦回,“其形若莲花,随挈家居焉”,建立了渠口村。渠口村叶氏大宗祠里有一副楹联:

应梦赐莲花,看一支倒地垂形,一姓雅宜君子爱;

响卜详晶字,象三日因文会意,三乡衍族丁口昌。

说的就是始迁祖当年选址的故事。

发号台

岩头村在双浚头从五鶒溪引水,但村子却建在双浚头之南一公里处。这是因为双浚头东西有山,气势局促,没有宽阔的“明堂”,也没有均衡的左右“护砂”。而建村的位置,西有琴山作祖山,东有大片的开阔地,远处有朝山,近处有龟蛇二山作为阙。左右的护砂起伏逶迤,气局宏大。村民们相信,祖先选择了这个大开大阖的风水对村子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岩头金氏宗谱•重修族谱叙》里写道:

夫东瓯素称小邹鲁,其山川人物之盛为东南最,金氏尤甲于楠之两溪。向非厥祖之降原,观泉景日,又奚能庐旅处处爱众夏有如是耶!

山水之美引到风水术上去,在楠溪江古村落的族谱中,可谓是比比皆是。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专家。1929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7 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 年转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 年毕业于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 年退休。早年主要从事外国建筑史研究,1987 年当选为俄罗斯古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后转入文物建筑保护及乡土建筑研究,对乡土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楠溪江上游乡土建筑》、《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婺源乡土建筑》(合著)、《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俞源村》、《楼下村》、《中国乡土建筑初探》(合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绿色空间智库是开展区域RBD体系与特色小镇策划规划、资源整合、产业招商、项目运营与媒体传播等服务的综合性智库,依靠专家顾问团队和机构实战团队,从事区域整体开发、特色小镇建设,以及旅游、文化、体育等特色地产开发的咨询与服务。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