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里集,一方大河滋养儒风荡漾的风水宝地

最后更新 :2023.11.20

 

恼里集,一方大河滋养儒风荡漾的风水宝地

朱歧昌

我们都是被村庄宠大的

恼里村地处豫北平原地区,位于河南省长垣市东南部,坐落在黄河下游“豆腐腰”西岸腰窝处,系黄河流域冲积平原农耕型聚居村落,属黄河腹地近河地带。域内无山无丘陵,地势东高西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明显。春夏日照时间长,冬季日照时间短。

恼里村由恼里、前恼里两个自然村落组成。村域总面积9.1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面积为8860亩,村落面积为4800亩。恼里自然村落面积4650亩,前恼自然村落面积150亩。

2021年1月,恼里村登记人口数8456人,其中外来人口数819人。全村12个村民小组,共有家庭户1863 户,家庭户村籍人口数7637人。人口密度:881人/平方公里。

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1291人,80岁以上老年人131人,90岁以上老年人28人,2位百岁寿星。男性健在最长者98岁,女性健在最长者101岁。他(她)们是村庄的福星、寿星、富贵之星。

恼里村属多姓氏聚居村落,户主姓氏46姓,村籍人口姓氏121姓。各姓氏宗族之间和谐共融,和睦相处。

恼里集,是一座古老的村落。村庄人口,居全市大村落之首,是长垣聚居姓氏最多的村庄之一。位列长垣九大传统集市,长垣起重产业策源地之一。

2021年岁末,站在黄河湾大酒店顶楼观光层,东眺滔滔黄河折弯北流,贯孟堤绵亘蜿蜒;西望天然文岩渠横卧,临黄堤起伏逶迤;与国家级黄河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相邻相守,和国家级黄河水利风景区相依相存。俯瞰村庄,街巷井然,院落有序,商铺林立,瓦屋楼舍错落,工厂鳞次栉比,路网四通八达,河渠纵横交织。惠民广场,落成启用;龙逄公园,雏形渐显;滨河水系景观,轮廓初具;大方大道贯通商贸新区,起重大道连接产业新城,和谐大道、龙德大道、忠义大道、白鹭大道拉大村庄发展框架。

大河湾里,匡邑故地,至圣停骖,学田厚土,千年老集,起重源乡。这些积淀而成的文化细节,厚重灿烂,是距离我们最近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光泽,非但映射出村庄独特鲜明的历史特征、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也是村庄赐予我们的精神厚礼。

版丘集、匡城集、恼里集,大河湾里厚重久远的千年传统大集

恼里集村落起源,追溯至二千七百年之前。西周时期,属卫国之地,为名显四乡的市集。

初名版丘。春秋前期,版丘设邑治,名曰匡邑,后复名版丘、版丘集。清嘉庆末年,版丘集改称匡城集,至清末改现名恼里集,沿用至今。

版丘成集,绵延千年,历版丘集、匡城集、恼里集,数易其名,至今仍是附近十数里内传统大集。民国时,恼里集的粮食市场兴盛一时,波及百里之外。

乡里制度始于春秋时期。自版丘称里以来,历版丘里、匡城里、恼里,直至恼里乡、恼里镇。千百年来,恼里集作为邑治、里治、乡治(社)、镇治之所,民风淳朴,守善遵良。

东周春秋时,属卫国匡邑,而后属首垣邑,秦属长垣县;西汉至明朝,无大改;清朝至民国十七年(1928),属直隶州大名府长垣县;民国十八年(1929)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属河北省长垣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七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八月,属曲河县二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九月,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长垣县十三区;1949年12月,属长垣县二区恼里乡,1958年8月,属恼里人民公社,1983年属恼里乡,1996年12月,属恼里镇管辖至今。

春秋时期,约在公元前600年前,版丘作为匡邑治所,已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邑,乃鲁卫通衢要道,属卫国边界商业大镇。是时,北有帝丘、顿丘、蒲邑、漆城,南有长丘、平丘,版丘名声籍甚。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孔子周游列国,过匡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鲁人阳货,围困五日。《论语》中“子畏于匡”即指此匡邑。

显王九年(公元前360),魏国合并蒲邑、匡邑,置首垣邑。邑撤里存,时称版丘里、版丘集。匡邑存续至少三百年之久。

东汉永初七年(113),一代才女班昭经平丘(今封丘县黄陵镇平街),过匡邑故地,入长垣,有感而作《东征赋》。

北宋至和二年(1055),版丘集建观音寺一座,内有关龙逄祠、文王像。

南宋淳煕十四年(1187),版丘集“版丘圣庙石刻”,记载“至圣停骖,封人欣遇”,所指即“匡人围孔”。

嘉靖年间,版丘集办有社学。

嘉靖二十一年(1542),里人祝伦为版丘集圣庙捐学田二百亩。嘉靖二十二年(1543),版丘集圣庙立“版丘学田碑”,褒扬舍田义士祝伦善举。

明中叶,村庄即有庙宇七十二座、水井七十二眼之说。入庙拜神,逐井而居,这是村庄人文地理演进中的特殊符号。

清朝至民国时期,村庄官学私塾并存。民国四年(1915),设县立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设乡立初级小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修建恼里集小学。

晚清至民末,先后教书授课的老师有彭润生、彭月兰、冯敬修、杨修正、杨修广、韩计孔、王仓周等,闻名四乡,传颂至今;朱蓬山私塾、杨永湘私塾、杨永宪私塾、卢慎思私塾,极受推崇,桃李满门。

恼里集有兴学重教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前,特别是清代和民国年间,可谓不乏才学出众者。彭瑨,清乾隆年间太学生;朱秉炎,清乾隆年间邑庠生;赵九峰,清乾隆年间增广生;杨楚芳,清嘉庆年间邑庠生;彭大儒,清道光年间进士;朱虎符,清道光年间例贡生;曹渭川,清咸丰辛酉科举人;朱生彩,清例授鸿胪寺序班登士郎;杨仁麟,清光绪初叶直隶州州判恩贡生;朱蓬山,清光绪中叶邑庠生;杨永宪,清光绪辛丑年生员,名列案首;杨永湘,清光绪中叶黉门秀才,大名府中府按第一名;杨永春,民国时期长垣县候补县丞;朱森昌,民国晚期考入南京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等等。

明清两朝,村庄两次修筑土寨墙,防贼匪及水患。“昔吾入此,由彼缺也”,我们往更遥远的春秋时代回望,孔子过匡邑时,指点城墙的身影隐约可见。黄土夯筑的厚重印记,让一座村庄穿越历史风烟,依旧古色生香。

清朝初年,村庄地貌岗丘起伏。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铜瓦厢,水注村庄。民国二十二年(1933),黄河“涨黑炭水”,东寨门被大水冲圯。次年,黄河溃决贯台,村庄又遭水漫。由于黄河的多次淤积,沙丘渐变平地。可以如是说,这三次黄河决口,大水漫溢,导致形成目前恼里村域基本的地形地貌。

民国三十六年(1947),豫剧泰斗、著名祥符调演员杨金玉、马双枝夫妇,加入恼里集戏曲窝班演出并收徒传艺,培养出大量戏曲后备人才。

抗日战争最为艰难时期,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东长敌工站,在恼里集“芦天粮行”创建秘密联络点。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恼里村最早的革命足迹。“芦天粮行”在长垣艰苦漫长的对敌斗争历程中,为党的隐蔽战线的工作开展,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

杨如章,1946年3月,宜邱战斗,英勇牺牲;朱家怀,1946年6月,新乡之战,为国捐躯;祝德功,1948年9月,淮海战役,光荣献身。

他们在新中国到来之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身死为国殇,英雄已逝,精神永续。

1948年10月8日,戊子年九月初六,恼里解放,历史从此掀开新的一页。

如今的五谷飘香,与早前的霜舂雨薪

1949年3月,恼里村农会成立。土地改革全面展开,村民无偿获得田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摧毁。

《婚姻法》实施,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废旧立新,正逢其时。

1953年正月,部分农户率先成立互助组。年末,全村32个互助组发展成为13个初级社。农业生产步入合作化初级阶段。

1956年,13个初级社合并为4个高级社,成立恼里精华集体农庄。土地及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业生产跨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恼里大队开展“大跃进”运动。建立10个公共食堂,群众一律到公共食堂吃饭。组织青壮劳力去汲县(今卫辉)参加大办钢铁,实行“民兵营”军事化管理。“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盛行,农业生产发展遭受重大挫折,社员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1962年至1965年,国家农业政策进行调整,集市贸易有所恢复,社员重新有了少量自留地,农业生产渐复元气,生活窘况有所改善。

“文革”爆发,恼里大队出现“二七”和“八二四”两派组织。大队党政班子一度停止正常工作。

十年文革,大队集体工副业在艰难中得以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那些经历过社队企业风风雨雨的拓荒人,在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率先破土萌芽,成为长垣起重行业走向工业化的奠基人和推动者。

1978年10月,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得到纠正,恼里大队有12人落实政策,恢复名誉和工作;次年3月,进行对地、富、反、坏分子摘帽164人,对地、富子女定成分、改出身342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发展农村工商业,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村庄借集镇之利,得风气之先,农工商贾,融合发展。

《农业税条例》废止,官民欣喜。沿袭两千年之久的农业税制度终结,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国家提出农村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面小康,农业发展不断增添新活力,农村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村庄最厚实的底气,不止于穰穰满家

从1940年秋初,东长敌工站在恼里集“芦天粮行”以秘密联络点形式,隐蔽进行革命斗争活动伊始,到1948年春天,受革命斗争形势日益高涨的影响,在曲河县民主政府二区区公所驻地参木村扛长工的恼里集村民,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中共恼里村支部委员会诞生,村级基层党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村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和振兴的组织者、推动者和中坚力量。2012年成立村级党委,下设5个支部委员会。2021年,恼里村有正式党员136名。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恼里村凭借集镇优势,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前所未有的成就。

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耕作习惯改变,从解放前的一年一熟制,到解放初期的两年三熟制,再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过渡为一年两熟制;农业机具更新换代,从人拉牛耕、铁锄木耧、手薅镰割、扬场放磙升级到半机械化、机械化、无人机等现代农业装备;生产方式转变,从挖土井抗旱保苗,到大水大肥粗放生产,再到生态高效农业;水利条件持续改善,从人力畜力水车,到引黄灌溉,再到机井配套、河渠成网;粮食亩产量从解放前的几十斤、一二百斤,到解放初期的二三百斤、四五百斤,80年代、90年代的七八百斤,到2000年之后的双千斤。岁稔年丰,穰穰满家,成为村庄最厚实的底气。

起重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恼里村传统手工业历史久、门类多、规模小。解放前,有染坊、油坊、粉坊、木匠铺、酱铺、醋作坊、豆腐作坊、缫丝作坊、手工烟作坊等,还有纺花织布纳鞋底,编筐窝篓打苇芭,锔锅锔盆锔水缸等手艺人。解放后,手工业者走上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大队集体先后办起了铁业社、编织社、缝纫社、磨坊、暖坊、酒坊等。20世纪70年代初,社队企业兴起,成立了工具厂,承揽炼铝、翻砂、装配轴承、织窗纱罗底、装配眼镜、加工劳保用品等业务。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手工作坊,成为恼里起重业厚积薄发的前期铺垫,也是恼里起重装备制造业发展崛起的原动力。90年代中期,村域内的起重机生产企业,产品由小吨位普通型向大吨位智能型迈进,由仿制到制造到智造,坚持梯进式发展。由劳动力密集型、低科技含量、作坊式生产,向高科技、规模化、集约式经营转变。时至今日,恼里起重装备制造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恼里起重产业,发轫于民间,起步于作坊,兴盛于民企,得益于政府引领。

集镇商贸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恼里村有以集兴商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前,火烧炉、油馍锅、胡辣汤锅、枣糕锅、馍铺、粮行、车马店、染坊、杂货铺、木作铺、剃头铺、茶水摊、肉架、醋作坊,布满街头。新中国成立初期,供销合作社一家独大,小商小贩被取缔。1962年之后,个体商业有所恢复。“文革”期间,私营商户受到冲击,供销合作社独家经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个体商业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力军。已由最初的小吃店、代销点、剃头铺,发展至宾馆酒店、购物中心、汽车专营、通讯器材、桑拿洗浴等多种行业。  村庄建设今非昔比。新中国建立之前,恼里集住宅房屋,建筑习惯是屋顶起脊,大多是土坯墙、麦秸顶,砖墙瓦房占比较小。20世纪60-70年代,部分村民的主房是三间瓦房,墙是里生外熟。进入80年代,麦秸草房已不多见。90年代,村民大兴土木,五间头、四间头、三间头房屋比比皆是。进入2000年,二层小楼或二层半、一层半的楼房,逐渐成为村庄住宅的主流。2010年以来,村域内开发建设了匡城住宅小区、宏瑞花园小区和独院联排别墅小区。

交通运输飞速发展。1986年,长恼公路铺设渣油路面。如今,省道219线、马高线穿境而过,连村公路四通八达;客运班车,通往长垣、新乡、郑州、开封。户均1辆家用轿车有余,摩托车、电动车已基本普及。物流运输,可达全国各地。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世纪50年代初,建成“五门相照”的恼里完全小学;80年代中期,建设教学楼2幢;90年代后期,建设教学楼1幢;2004年,建设教学楼1幢;2011年,建设教学楼1幢。河南省教育委员会、新乡市人民政府、长垣县人民政府,分别为恼里村集资兴学树立功德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从二三十人发展到七八百人,最多时学生达1060多人。曾在恼里小学任教的教师有一百多位,恼里村及周边村庄,有近八千适龄儿童少年在此接受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取得巨大进步,公立私立并存,达标幼儿园4所。

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从私人药铺,到个体诊所、赤脚医生,到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直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方便优越的就医环境和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使村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数千年来,60岁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养老金。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截止2021年9月,恼里村全口径建档立卡脱贫户68户,脱贫人口201人,其中,脱贫不再享受扶贫政策的脱贫户6户,17人;脱贫仍在享受扶贫政策的脱贫户62户,184人。截止2021年年底,全村纳入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14户,51人。

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恼里集元宵节娃娃棚灯会,盛兴百年而不衰。它是恼里集人坚持不懈构筑的的狂欢节日,村民们在欢腾喧闹中,舒缓心情,释放压抑,感受元宵节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座村庄的记忆,有庄稼的馈赠,还有生命的接续

恼里村钟灵毓秀,地杰人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人才迭出,群星璀璨。

抗美援朝,杨马宪、曹臣和、朱信道、张广修、朱道华、朱义如、杨如岗、卢慎玉,赴朝参战,保家卫国。中越自卫反击战,曹义堂、李忠杰、赵继安、孙有立、朱其昌、袁清光、卢天明、卢书军,奔赴前线,保卫边防。从1933年到2021年,88年间恼里村有244位优秀青年参军入伍,他们为保卫祖国、巩固国防,贡献出了青春和力量。

1958年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曹雨和;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考入郑州工学院的杨如轩,考入河南省供销学校的彭进昌,等等。恼里村考入高校的千百学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卢天义,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2007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他用文字遥望故园。一树槐花清香,抵万封家书,村庄是生命的原点,感恩庄稼的馈赠。

朱连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新人展。

王书增,烙画艺术家,作品被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和汤阴岳飞纪念馆等单位永久性收藏。

童心在,蝉声可掬。他们用书法和烙画艺术,延伸家乡滋养的情怀。

乔增广,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面点大师,中国烹饪协会理事,国家西餐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西餐专业委员会会长。

霍增魁,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河南省餐饮行业霍派掌门宗师。

青砖蓝瓦旧事,乡愁不老。他们用技艺追求食材的极致,家乡味道是他们的灵感之源。

王永合,杨修德,卢慎孔,孙长志,王书铭,武作云(武楼村人),苗广信,张允龙(小辛庄村人),宋油然,朱敬海,卢书昌,杨进田,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恼里村(联合大队)各个时期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他们为恼里村的建设发展,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先进模范人物,为恼里村庄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恼里村八千人民,是村庄文明进步砥砺前行的决定力量。

开启崭新征程,谱写时代新篇。引入新市镇概念的古老村庄,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士农工商,一毂统辐。恼里之未来,田园城市,锦绣未央。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