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心生一计:因为伤了“风水”,害得这一族人断子绝孙了

最后更新 :2023.11.25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在今四川流传着一种墓葬形式,前人称其为“蛮子洞”,实际上,指的就是“岩墓”。

岩墓有别于悬棺,悬棺是在悬崖上打进木桩,然后,再把棺材一个个悬挂在崖壁上,而岩墓则是在峭壁上凿削成穴,再置棺于内。岩穴宽敞如室,高低不等,据说,凿得越高,越表示对祖宗的孝道。至于古人为何要把坟墓建在峭壁上?又是如何入葬的?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发号台

现如今,在四川宜宾复龙镇发现有多处“蛮子洞”墓穴,人们也有幸目睹了“蛮子洞”的真面目。洞内有房有床有灶,自带衣物、铺盖就可入住。蛮子洞的主人到底是何许人?关于其来历流传有三个版本:一说是古人躲避蛮子的避难所,另一说是古时候的崖葬群,还有人说是巴之古滩城的哨所。

在复龙镇犀牛村半山腰有一巨石,形状酷似“箱子”,称“箱子石”。在“箱子石”的右侧,有一片丛林,在丛林中的峭壁上,发现了二十三座直穴式古代岩墓,经专家考证这是一组汉代古墓群,1982年该墓群被列为宜宾县重点保护文物,1985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其实,在复龙镇除了“箱子石”古墓群外,其它地方也发现了古岩墓的遗迹,比如:老鹰嘴、三十六臂、二岩头、观音岩等处,都有规模不等的古岩墓存在。古时候在巴渝一带,人们流行崖葬,这些岩墓大都建在几十米到一百多米不等的峭壁间,几乎没有人能够到达这里,尸体可以保存很久。

发号台

岩穴内外偶有简单的图案和人物浮雕,但却没有任何文字遗留,使得这些岩墓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岩墓所处的位置大都遍布荆棘,地势陡峭。岩石上长满了地衣和杂草的“二环山”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岩穴墓,洞口形状基本都呈方形。除几座位置较高外,其余的离地都不算太高,基本上搭梯就可进入。

岩穴内两壁都有凿痕,有的是斜斜的直直的,有的是呈褶皱状。关于岩墓中的尸体不腐这个说法,当地村民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到时可以佐证。当地村民说,上世纪灾荒年年,有村民为了储藏红苕种,遂掘开了附近一个封闭的岩墓,当时就发现了一具去世很久的尸体。

但是,尸体身上的残存皮肤没有腐烂,有光泽有弹性。墓中的石床,应该是搁置陪葬品的平台,而墓中心则放置棺木。其中,有一座岩穴内测均刻有羊头的浮雕图案,具体有何喻意就不得而知了。还有一座岩穴内侧刻有一幅画面,长有108厘米,宽有68厘米,画中有一坐一立两个人相对而视:

坐者雕刻稍微精细,形态端庄,像是在发号命令;

立者雕刻稍微粗糙,仅有个轮廓,像是在等候命令。

发号台

最为明显的是,这些所有刻画的人像,都与汉民族风俗大不一样,即:为椎髻、束腰、右衽、短衣、赤脚,据专家考证,这就是传说中的“僰人”。相传,僰人曾帮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在今四川宜宾一带还曾建立了僰侯国。

顺着“二环山”稍往下,有两座相邻的岩墓,岩穴外刻着一幅奇怪的画面:三个裸体人像,其中,一男一女呈交合状,另一裸男站立一旁等候继续。这也许就是僰人对“生殖图腾”的膜拜,僰人渴望不断地繁衍子孙后代,从而,来壮大自己的族氏。

遗憾的是,僰人这个古老的民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之中,僰人文化传统也是几乎消失殆尽。僰人究竟何去何从?至今都是个谜。今天,我们只能从为数不多的史料中来寻找僰人的踪迹。

发号台

据说,僰人自从有了自己的地盘后,就不断发展壮大,活动也很频繁。明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为由朝廷派官员直接来统治这些地区,但是,桀骜不驯的僰人岂能轻易屈服。

于是,僰人开始了与明朝之间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朝廷调集了14万大军包围了僰人的城池和山寨,俘虏了僰人的首领,大多数僰人都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了,只有极少一部分僰人不知所踪,也许是趁乱逃走了。从此以后,僰人这个民族就在历史上消失的无影无踪。

发号台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

说诸葛亮当年率兵出征时,经过僰人的地域,僰人个个骁勇善战,擅于丛林作战,很难对付,诸葛亮被僵在那里久攻不下,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其实,面对剽悍的僰人,诸葛亮也不想与其战斗,于是,心生一计。

他让属下放出风声,说:“僰人若能把祖先的尸骨葬于岩壁间,不仅能庇佑子孙后代福运绵延,还将会使族人不可匹敌。”僰人听了很是高兴,于是,立马收兵开始忙于岩葬,诸葛亮也就趁机穿过了僰人的地域。不想僰人由是伤了“风水”,致使族氏很快消亡。

僰人主要聚居在川南地区,虽曾被明军剿杀殆尽,消失于历史,但是,其神奇的传说,神秘的文化,独特的葬式,千百年来一直是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珙县志》、《僰人历史简述》】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