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宝山——会同八宝山

最后更新 :2023.09.28

 

千年宝山——湖南会同县八宝山,属雪峰山支脉,位于两市三县交界。八宝山山峰林立、古木参天、风景如画、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八宝山不仅是佛教名山,也是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剿匪胜利红色名山,也曾是明朝上堡古国苗(蒙)王蒙能、武烈王李天保、陈添仔等起义军的大本营。

发号台
发号台

传说唐宋年间此山上有一口水塘,塘里有金鸭子等八件宝贝而得名,因作为苗(蒙)王蒙能、武烈王李天保、陈添仔等起义军的大本营、47军剿匪活捉国民党纵队司令、湖南省党部第十区调查室主任陈通焕和其余土匪、历朝历代香火鼎盛而出名。八宝山山脚耿琴村下琴溪(现合并为塘湾村)流传一副对联“八宝山上山藏宝,耿琴溪中溪抚琴”。

山上有千年古寺金盆寺、文物保护单位雷公殿、八宝山剿匪遗址、苗王蒙能武烈王李天保起义大本营古遗址、国家重点工程雅中800kv特高压、金鸭天塘、擒魔牛栏、九牛塘剿匪遗址、八宝山云海日出、动、植物众多……有著名特色小吃——八宝山油茶。爬八宝山,登雷公殿,享红色故事、风景之美,品特色油茶之味美,岂不美哉!

明朝时期,苗(蒙)王蒙能、李天堡均来自偏远的绥宁、会同、靖州三县交界地带的八宝山(这里还有从前纵横交错的壕沟、工事)一带,出生寒门,自小过着吃了上一顿,没了下一餐的日子,从小就耳闻目睹那些巧取豪夺的伎俩,由于天资聪明具有反抗精神,慢慢地成为山寨首领,收罗了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他们把海拔八百多米高,山高林密、地形险要的会同县沙溪八宝山作为天然屏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靖州府慢慢收编、击败其他力量,而后,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一马平川、物产丰富的铺口、飞山、艮山口等一带,把这些地方作为他们的“粮袋”、“钱袋”。

“饱暖思淫欲”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个怪圈,作为一代枭雄的蒙能、李天堡他们当然也一样逃不出,他们的雄心也不仅如此,而有了更大的想法——脱离朝廷、自立为王。这样便在靖州、会同、绥宁等地查看风水宝地,打造防御工事,但他们最终看上了与会同县八宝山在同一条龙脉上的靖州文溪龙团,认为龙团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有延绵不断的以白衣头为龙头的雄龙(谣传这个是有根据的,为什么这座山叫这个名,又是雄龙,只要用靖州话一念你就懂的)、有以鸿陵山为龙头的雌龙,中间有一个以八宝山为宝的双龙抢宝的灵动格局。最为神奇的是白衣头、鸿陵山、宝山三个山头直线距离不超过十五公里,都在九百五十米上下的高度,且相互遥望、相互嬉戏、相互扶持。而龙团就在白衣头这条雄龙的龙头上,山绕水环的对面就是宝山。他们就在两条龙之间的腹地(据说是雌龙头附近)修建了一个要塞—上堡。在龙团(据说是雄龙龙头)修建了一个要塞—下堡(这两个堡相距十公里之遥),并在龙团的活龙口上依山傍水修建了大量的行宫(行宫遗迹依旧在,但只剩下大量的石板和瓦砾了)。随着他们势力的日益壮大、养的兵丁也一天天增多,光兵丁吃喝的开支就不得了,他们便住在龙团这个山清水秀的龙脉上遥相指挥他的爪牙上往新厂、铺口,下往坳上、甘棠等富饶地方搜刮钱财、粮米。这样,逐渐触及了其他人的利益。其他受损的苗王们便指使他人三天两头地向靖州府告状,真应了 “树大招风”的古话,他们便渐渐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之一。这样,州府便添枝加叶、三番五次地上报朝廷靖州府有苗王谋反。朝廷为了江山社稷稳固,“宁可信其有”,同时为了展示兵多将广的威武之师,便从南京府、江西吉安府、福建府等地调集将士前往靖州府,再加上靖州杨再思后裔的等地方武装共计七、八万余人以平苗乱。这就是靖州历史上传说的“八将赶苗王”的故事,这八将分别为杨、黄、龙、李、林、姚、殷(殷将战死后,勤王加入,后来勤王后裔改为覃姓,各将后裔也亦军亦农落籍靖州,分散各地,这也是我们靖州很多人的始祖都是元、明朝期间搬至靖州的真正原因),这些官兵分别驻扎在新厂的善里、营寨,铺口的官团,飞山的马王坪、校场坪(现一中),坳上的木洞、九龙,会同的连山,甘棠的建国等地,形成合围之势。将士们每天练兵呐喊、杀声震天,一些沉不住气的叛军便在马王坪、江东团结、艮山口夏乡等地出来应战(飞山马王坪、江东团结、艮山口夏乡等地就是老一辈所知的昔日古战场)。蒙能、李天堡等叛军在朝廷兵多将广的合围下,死的死、伤的伤,溃不成军。上、下堡及龙团在众多朝廷官兵的围剿下,根本不堪一击,蒙能、李天堡无奈之下便一把火烧了龙团以隐行迹。

俗话说“狡兔三窟”,他们一把火烧了龙团后,又缩回了会同县沙溪八宝山。蒙能、李天堡和八将官兵在八宝山多次交战后,因苗王蒙能深受重伤而带领剩余的四、五千残部再一路南行,逃至邵阳绥宁县黄桑坪的原始森林里。由于黄桑坪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密探报告蒙能因深受重伤不治而亡,朝廷也就不把李天堡不放在心上了,把原来的官兵留守靖州、会同、绥宁等地实行垦地戌疆。由于官兵忙于耕种而懈于练兵,这样相安无事地待了十几年,致使李天堡残部又逐渐壮大至五、六余万人,并又重新在黄桑坪建金銮殿,自立为王并重建上堡国。

剿匪英雄铸忠诚,八宝山前刻青春。一腔热血染青史,红色基因永传承。阳春三月,八宝山郁郁葱葱,红色、古色、绿色“三色辉映”。国民党纵队司令、湖南省党部第十区调查室主任陈通焕和其余土匪把"中国救国军” 第三纵队司令部设在八宝山。1950年4月1日下午,在会同军区剿匪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副团长宋庚哲率领418团、420团与地方公安武装以急行军的速度,从洪江出发,一路经过若水、团河、沙溪,直插会同县沙溪乡八宝山。经过十多小时的长途奔袭,2日凌晨到达八宝山。经过激战击毙部分土匪,活捉司令陈通焕和其余土匪。几个月后,周连生、沈继福、丁克平、黄泽民、蒋景珪、方世雄等股土匪,因失去了陈通焕靠山,而被彻底消灭。在《靖州县志》、《会同县志》、《洪江市志》、怀化市相关资料、湖南剿匪历史资料、开国中将周赤萍将军湘西剿匪回忆录《擒魔记》一书都有会同县沙溪乡八宝山剿匪的详细记录。

以上可见八宝山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宝山,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秉着“唱响红色、打造绿色、保护古色”作为发展方针,使得宝山越美越红。

- END -

看更多